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

ID:622965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探究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师生凭借教材进行的最初的信息交流,是使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必要铺垫。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课堂环节,一开头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符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师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情感渲染导入情感渲染导入

2、是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话语、真挚的情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情感渲染导入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自己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生活情境和教材情境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尽快融入文本,走进文本。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我采用了这样的导入:5师:1934年7月4日,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全世界都为之悲痛。(加重语气)她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她为科学事业、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就是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语速稍慢,再次加重语气)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的那一刻起就名满

3、寰宇、流芳于世,迄今已有百年。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梁衡所写的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发表后好评如潮,被上百家报刊转载。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这么受读者青睐呢?到底怎样的美丽才能跨越百年呢?(两个问句语速稍慢加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科学巨星,去感受居里夫人永恒的精神!请大家读课题。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题。评价: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了学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二、背景介绍导入5背景介绍导入是指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师生先就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交流。课文的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师生把握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等。小学阶段的语文

4、课本,对这些内容介绍得较少。对于那些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或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课文,由于缺少对课文背景资料的认识,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对背景进行介绍导入,能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感知,从而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意。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师:在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屏幕出示文字,师诵读):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读后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吗?生:(通过预习,有的学生答出)季羡林。师:对,就是季羡林。(投影出示季羡林先生的照

5、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季羡林的作品(出示季羡林作品的封面)。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人们称为“学术泰斗”。1935年,季羡林经清华大学推荐,远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求学,1946年回国。1980年,阔别三十多年后,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老先生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一篇。学生齐读课题。5评价:世上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也是如此。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而且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恰当地

6、使用这些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三、温故知新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对已学且与新知有关内容的回顾导入新课,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采用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桥》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师:大家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吗?生:记得。师:那篇课文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呢?生:讲的是台湾的一名青年给大陆的患白血病的青年捐献骨髓的事情。师:是的,大陆与台湾人民用骨肉亲情架起来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大陆青年走向生的希望。这样的“感情”之桥、“精神”之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

7、的课文《桥》,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体会,“它”为什么是一座让人荡气回肠的“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5评价:教师抓住学生学过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即将学习的《桥》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让学生在学习之初,既回顾了已学的课文,又初步感受到了新课的课题有着深刻的含义。在学习同一类型的文章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回顾文章的写法和阅读方法,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例如,人教版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