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

ID:624040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_第1页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_第2页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_第3页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_第4页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光阈值特性探究  摘要:研究自由光通信中PIN探测器在1064nm波长下的阈值特性。为了观察PIN光电探测器的激光损伤阈值对光通信的影响,利用[Nd:]YAG激光器、衰减器、示波器和PIN探测器等仪器模拟无线空间光通信系统。实验以PIN探测器在1064nm波段为样本。通过调整衰减器的衰减系数,从而观察探测器达到强光饱和时通信波形的眼图变化,判断探测器是否能够继续通信。通过实验发现:探测器达到深度饱和时,系统通信出现脉宽展宽现象,并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无法满足通信指标。通过实验阈值,建立空间数学模型。观察距离、束散角和辐照夹

2、角对致盲激光器功率的影响。关键词:PIN探测器;强光饱和;码间串扰;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TN92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4)05?0012?040引言1997年10月美国在白沙导弹靶场测试,采用中红外先进MIRACL和LPCL进行激光照射卫星探测器实验[1],该实验使人们认识到低能激光的优势。然而,光电探测器接收光功率非常低,所以当光功率过大时可能造成探测器永久性“失明”[2]。5目前无线光通信主要应用在800nm、1064nm和1550nm三个波段[3],常用探测器光电二极管(PIN)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

3、PD)。1064nm通信元器件国内相对成熟,固本课题以PIN探测器在1064nm波段为样本,研究当探测器达到临界饱和功率时的接收现象,并判断能否符合通信要求。通过实验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在临近空间致盲打击的可实现性。1致盲理论分析1.1PIN探测器的损伤机制激光对光电探测器的损伤分为软损伤和硬损伤两类[4]。顾名思义,软损伤即当有光照射时探测器经暂时的失效,光源消失一段时间后探测器又恢复原有性能。这里将这种损伤机制称之为强光饱和型失效机制。硬损伤是由于光源功率过大使探测器造成不可恢复性的损伤。硬损伤由于激光损伤应力不同又分为热学效应损伤和力学效应

4、损伤。其中由热学效应损伤可分为:热损伤机制、缺陷型损伤机制和电子雪崩型损伤机制。由力学效应损伤主要有自聚焦型损伤机制、多光子电离型损伤机制[5]。1.2干扰致盲方程的建立过程本文设计了一个用来测量光电探测器激光损伤阈值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如图4所示。实验采用波长为1064nm的Nd:YAG激光器,TEM00模型,输出功率为505mJ,脉冲宽度为18.2ns,重复频率为800MHz激光。样品探测器选用德国Menlosystem公司的FPD310,PIN光电二极管。光谱响应范围为850~1650nm,最大入射功率为2mW,探测器最大接收频率为1.8

5、GHz。实验中保持入射光功率不变,通过调节衰减片的衰减系数,模拟无线光通信中大气对长距离对激光能量的衰减。分束透镜和能量计可以对入射激光能量进行实时监测。实验主要通过示波器的观测的数据变化判断探测是否进入饱和或深度饱和状态。用He?Ne激光实时监控,防止功率过大激光对探测器的热应力损伤。图5为试验实物的实际测试现场。3实验结果及分析3.1损伤阈值经实验得出:当衰减系数为60dB时,此时激光器峰峰值电压为40mV,探测器的光功率密度为0.64μJ/cm2,经示波器观测探测器输出峰峰值为420mV。当衰减系数为45dB时,激光器峰峰值电压为60mV

6、,探测器的光功率密度为20.1μJ/cm2,示波器观测探测器达到最大输出电压输出峰峰值为3800mV。当衰减系数为35dB时,此时激光器峰峰值电压为80mV,探测器的光功率密度为201.3μJ/cm2,经示波器观测探测器输出峰峰值为40005mV,示波器显示接收脉冲出现展宽现象,展宽幅度约200%,展宽现象如图6所示,展宽时输出眼图如图7所示。此时,满足不了通信条件,出现码间串扰现象,无法提取有效信息,探测器达到测试阈值。衰减系数和探测器峰峰值统计结果见表1。4结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天基干扰致盲,使用半导体激光器就能实现

7、致盲效果;当激光器功率大于探测器接收阈值时,探测器出现脉宽展宽现象,该现象出现码间串扰。无法正常通信;激光束散角越小,致盲距离越短,辐照面与接收面夹角越小,对干扰致盲激光器的功率要求越低。参考文献[1]付伟.国外激光反卫星技术发展综述[J].激光技术,2001,25(2):158?161.[2]KARASTH,CALLAHAMM,DALBELLOR,etal.Anti?satelliteweapons,countermeasures,andarmscontrol[M].WashingtonDC:OfficeofTechnologyAssessm

8、ent,1985.[3]HEMMATIH.Near?earthlasercommunications[M].USA:CRCPress,200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