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

ID:6243163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7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_第1页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_第2页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_第3页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_第4页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数学应用概念创造性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谈点儿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运用概念的方法(1)复述概念或根据概念填空。例如: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复述比的基本性质)②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的数,叫做分数。(填关键词语)(2)运用概念进行判断。例如:①判断正误:a.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b.“32+X=69”是方程。6②选择:下面哪些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4+3X=106+2X7-X>317-8=98X=018÷X=2(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例如:①填空:a.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那么a和b是()。b.奇数+奇数=()

3、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②判断:a.如果ab=7,那么a和b成反比例。b.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二、运用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6(1)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在练习时必须明确每项练习的目的,使每项练习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练习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使练习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

4、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定式的干扰,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加深学生对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他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性练习等。(2)练习的层次要清楚。小学生认识事物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练习时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

5、度。如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安排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a.90÷30=(90×□)÷(30×2)15600÷1300=156÷□这一层是基本练习,它是刚学完新课之后的单项的、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b.根据72÷9=8,说出下面各题的结果:720÷90=7200÷900=72000÷9000=这一层是发展练习,它是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概念和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之后的练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c.填空:(1200×4)÷(400×□)=36(1200÷5)÷(400○□)

6、=3(1200○□)÷(400○□)=3这一层是综合练习,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概念,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由技能到能力的转化。(3)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系统。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运用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

7、,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三、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6(1)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例如,在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时,“正比例”的意义往往影响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可能出现学生学习了“反比例”的

8、意义后,而干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与掌握。这就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点(它们都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以及它们的不同点(“正比例”是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则是在积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建立“反比例”的概念,而不会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