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

ID:6243830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_第1页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_第2页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_第3页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_第4页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甘孜—理塘结合带定义和其变形特征研究  [摘要]甘孜-理塘结合带历来争议很大,本文在对其位置、范围、边界断裂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变形特征,以期对结合带内及外围的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字]甘孜-理塘结合带边界断裂变形特征[中图分类号]P56[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1-35-11甘孜-理塘结合带概述甘孜-理塘结合带为本区控制性构造,区域上长千公里、宽数~数十公里,结构复杂、变形强烈,构造带跨越川、青地区,长度达千公里以上。以甘孜为界,分为北、南两段。甘孜以西的北段,总体走向NWW,倾角较陡,倾向多变。甘孜以南为南段,

2、舒缓波状近南北向延伸。2结合带边界断裂界定甘孜-理塘结合带在新构造期被NWW左行走滑断层切割、破坏、利用,最为明显如甘孜-玉树活动断层、理塘-德巫活动断层等等。5甘孜-理塘结合带长度千公里以上,宽度数~数十公里不等,甘孜-玛尼干戈一带之边界断裂为:北界、东界断裂分别为扎拿卡-生康断裂(F1)、坐景寺-昂给断裂(F3);南界、西界断裂分别为玉隆断裂(F2)、亚火-卓西断裂(F4)。除边界断裂外,结合带内部尚发育较多的次级断层。3结合带变形特征分析甘孜-理塘结合带具有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强烈变形及长期的演化历史,据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尤其是构造变形特征,甘孜-理

3、塘结合带总体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印支期--俯冲、碰撞收缩变形;燕山期--陆内变形;喜山早-中期:陆内改造(断陷、推覆、走滑时期);喜山晚期--新构造、活动构造变形。3.1印支期构造变形(碰撞造山变形阶段)5甘孜一理塘断裂带属于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扬子陆块与义敦古岛弧拼接的碰撞缝合(结合带)带。断裂带出露的地层为一套已被构造作用肢解、混杂而具蛇绿岩套组合特征的地层单元。即卡尔蛇绿岩组及瓦能蛇绿岩组等类型。代表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甘孜一理塘洋盆俯冲而形成的混杂岩。沿断裂带出露的蛇绿岩是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洋壳存在的证据,晚三叠纪时一演变为向西俯冲的俯冲带。在晚三叠世中晚期的印

4、支运动,在西侧形成了岛弧火山一沉积体系,发育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在东侧则发育斜坡一半深海被动陆缘复理石沉积。随着甘孜一理塘洋盆进一步向西消减,西侧形成了沟一弧一盆的构造格局。晚三叠末期由于古特提斯洋沿甘孜一理塘构造带的闭合,使古洋壳残片-蛇绿混杂岩带被夹持在弧陆之间,并经历弧一陆碰撞,使该区出现了印支”古山脉”的构造格局。3.2燕山期构造变形(陆内变形时期)燕山晚期以来,该区进入陆内汇聚阶段,地壳进一步压缩加厚导致陆壳局部熔融,在岛弧背景上引起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大规模的雀儿山等花岗岩带。3.3早-中喜山期构造变形(陆内改造-断陷、推覆、走滑时期)新生代喜马拉

5、雅期以来,由于特提斯洋沿雅鲁藏布江一线的开启与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强烈的陆内构造作用,致使甘孜一理塘构造带的印支古造山带发生构造叠加改造作用。3.3.1断陷盆地古近纪以来,随着造山带主体大规模急剧抬升,在甘孜一理塘断裂带北段的甲安、你岔玛、达火沟、亚拔、玉隆、日盖等地发育一系列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的沿北西一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按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可分为古近纪红色磨拉石建造(热鲁组)和新近纪含煤建造(吕台组),但后者分布局限。古近纪热鲁组产出大量桉属植物化石群,属于干旱类植物区系成分,据此可推断古近纪川西高原仍处于海拔小于1000m的热带的气候环

6、境。至古近纪后转入急速抬升阶段,上升到现今50005m的高度。按本区现今平均海拔高度4000m计算,约已剥蚀达1000m。3.3.2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逆冲一推覆构造作用表现为形成了一系列推覆体和数目众多的形态各异的飞来峰或构造窗,以及早期形成的构造形迹被进一步复合改造。推覆体或构造岩片自南西向北东和自北东向南西发生对冲。在甘孜一理塘断裂带北东侧,西康群被动陆缘复理石构造岩片逆冲推覆或叠覆于蛇绿混杂岩片之上;在断裂带南西侧,义敦群火山一沉积建造和印支-燕山花岗岩推覆于甘孜-理塘断裂带之上,形成错通沟一岗嘎逆冲推覆体系,由一系列北西向叠置的构造岩片和飞来峰组成,涉及到的岩

7、石和地层有印支期多加措花岗岩体、燕山晚期雀儿山花岗岩体、蛇绿岩群、晚三叠世义敦群图姆沟组、喇嘛亚组、古近纪热鲁组和新近纪吕台组。3.3.3左行平移走滑变形喜马拉雅晚期以来,甘孜-玉树断裂改变了印支期挤压、收缩、逆冲性质,转换为大规模平移走滑剪切活动。破坏、错移了结合带、岩浆岩及其他地质体。即晚期NWW向(活动)断层左行错移早期NW向构造线。5NWW走向平移走滑断裂带呈平行带状展布,断续延伸,各带宽窄不一,穿切了早期的地层岩石和断层,局部切断第四系沉积物,并使早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断层遭受复合叠加改造。左行波状或弧形弯曲,总体向北、局部向南陡倾吗,倾角为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