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

ID:6252946

大小:14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08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_第1页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_第2页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_第3页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_第4页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服装30年:品牌足迹1976年,在白茆镇山泾村––江苏常熟境内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一位24岁的年轻人发起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说它小,因为只有11个人和8台新旧不齐的脚踏式缝纫机,安置在一间借来的房子里,启动资金是大家东挪西凑的。这个袖珍企业,就是日后坐拥几十亿元资产的波司登的前身。  1979年,几个知青凭着2万元的知青安置费,自带尺子、剪刀在一间地下室里办起了宁波青春服装厂,后来大名鼎鼎的雅戈尔,就是脱胎于这个“青春服装厂”,而其品牌Youngor也源于英文younger(更年轻的)。  而这一批早期的创业者,或者是出于谋生的需要,或者是找到一个可以为别人做外加工的致富路子

2、,在不经意间叩开了中国现代服装业的大门。  蹒跚学步   改革开放之后,从1978年到1988年,掌握中国命运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还围着“是要走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绕圈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中国对外贸易都是由各地的外贸公司负责,生产企业无权直接对外做贸易。这种体制上的脱节,使得企业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样子,而外贸公司也不知道企业能做什么样的东西。  当时,中国服装业的品牌意识还是不很清晰。那时人们对于品牌的概念,还只是缝在衣领上的一个标签,所以,那时“品牌”还是一个令人觉得陌生的称谓,人们更习惯于说“商标”。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业界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产生“一石激

3、起千层浪”的效果。1979年春天,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的一次时装秀,第一次让国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服装人隐约感觉到,“商标”,或者说“品牌”,其意义似乎不止是衣服领子下面那一小块布。  1981年初,受出口配额限制,即发主导产品劳保手套一度停产,董事长陈玉兰走出国门,带着三名工人学习,她看到日本产业的发达,触动很大。随后,1982年成功地开展了即墨第一个来料加工项目之后,1984年又成功地与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签订了即墨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迈出了跨行业经营的关键一步,并逐渐成为中国针纺领头企业。  1986年,高德

4、康投入30万元建起了新厂房,依靠严格的企业管理,他们厂的产品质量、产量都超过了联营厂。“旁枝竟然超过了主干!”这引起了上海那家联营厂的警惕,于是在不声不响中,中断了与常熟白茆羽绒服装厂的业务联系。  合作伙伴的离去没有压倒这个问世不久的小企业。失去业务的第二天,高德康就来到上海一家羽绒服装厂,向该厂表明了合作的意向,提出的要求是––“贴牌生产”。那时的贴牌生产,就是借用人家的品牌,并按他们提供的样子进行生产,至于产量多少,如何销售,人家一概不过问,而高德康为了使用这块“上海产品”的牌子,付出的代价是每年25万元。  雅戈尔也走过类似的道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如成了解到,位于辽宁省的辽

5、源经编厂积压了大批的面料,李如成马上就和他们取得联系,希望将这个小厂作为雅戈尔的加工厂,把它的面料加工成成衣。恰在此时,李如成又得知上海“开开”衬衫公司要在宁波寻找加工点的信息,李如成连夜赶往上海,经过反复谈判,合作开始了。李如成有意识地将与上海的合作分为三个层次:借用上海的牌子打市场;向上海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合作,学习一些经营思路,使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4年,李如成注册了“北仑港”的商标。1986年,他精心策划,在一次展销会上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北仑港。订货会获得了成功,一下订了100多万件。   如果在中国服装圈里找敢吃螃蟹的人,郑永刚绝对算一个。  

6、1989,郑永刚接管了杉杉的前身——宁波甬港服装厂。“我本来不是搞服装的,我不懂服装。所以,我就想一些服装以外的事情。”这样的表白,显然是郑永刚的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有些时候,必须跳出所处的环境才能把形势看得更清楚。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内外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一次,郑永刚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年轻人穿着从外国带回的西装,觉得很不错。此前,中国也有西装。不过,大多款式陈旧、工艺落后,用的面料、里料也都很差,穿起来像僵硬的铠甲。而这位年轻人穿的西装,却柔软贴身,自然挺括,让人眼前一亮。郑永刚想:如果我们能做出这样的西装,销路一定好。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想到

7、一炮打响。1989年9月份,杉杉品牌一上市就受到欢迎。  从手工作坊到现在企业生产体系,从品牌概念引入到名牌战略,从现代经营理念提升到品牌价值创新,中国服装品牌走过了一条认识、接纳外来文化并开始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的过程  中国现代服装业的30年,可以分成三个10年:第一个10年——三来一补带动了产业,服装制造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化企业转变;第二个10年——开始引入品牌概念;第三个10年——开始引入一些现代的经营理念,像特许经营、虚拟经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