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

ID:62548960

大小:68.6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12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_第1页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_第2页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_第3页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_第4页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采苓_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采苓·诗经

2、注释

3、讲解

4、白话翻译【作品介绍】《采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主题比较单一,意在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事,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唐风;采苓》译注题解:告戒人们,切勿

5、轻信谣言。原文译文注释采苓采苓,①首阳之巅。②人之为言,③苟亦无信。④舍旃舍旃,⑤苟亦无然。⑥人之为言,胡得焉?⑦采苦采苦,⑧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⑨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葑采葑,⑩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1那一套。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

6、捞到?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①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非。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③为(wěi伪)言:即"伪言",谎话。为,通"

7、;伪"。④苟亦无信:不要轻信。⑤舍旃(zhān瞻):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⑥无然:不要以为然。⑦胡:何,什么。⑧苦:苦菜,野生可食。⑨无与:勿用也。指不要理会。⑩葑:芜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F-125】采苓【题解及原文】劝人不要听信谗言。谗言不可信,进谗言没有好下场。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2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

8、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注释】1、苓:《通释》:“苓为甘草,而《尔雅》为大苦,则甘者名苦矣。”2、首阳: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3、为(伪wěi):“伪”的借字。为言:即伪言。《传疏》:“古为、伪、讹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4、旃(粘zhān):之,代词。5、苟:且。无然:不要相信真实这样。然:是,对。6、苦:《集传》:“苦,苦菜,生山田及泽中。”7、与:用,采用。《集传》:“与,许也。”8、《毛传》:“葑(封feng),菜名也。”【白话翻译】采甘草啊采甘草,在那首阳高山顶。有人专爱说假话,

9、千万不要胡乱听。抛弃谣言别理睬,一切假话莫答应。有人专爱说假话,到头自己陷困境!采苦草啊采苦草,在那首阳山脚跟。有人专爱说假话,千万不要胡乱信。抛弃谣言别理睬,一切假话莫当真。有人专爱说假话,到头徒自招怨恨!采蔓菁啊采蔓菁,一直采到首阳东。有人专爱说假话,千万不能乱听从。抛弃谣言别理睬,一切假话毫无用。有人专爱说假话,到头希望全落空!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讲解】本诗的主题比较单一,意在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关于此诗的本事,一般论家都说是讽刺晋献公的。《毛诗序》称:“《采苓》,刺晋3献公也。献

10、公好听谗焉。”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进一步申述其旨说:“献公听谗之事,莫过于杀太子申生,诗必为是而发。《序》不言者,人所共喻,无待更言也。”吴氏这一推断,虽无信史可征,但不为无据,姑录以备考。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

11、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