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

ID:62736974

大小:31.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5-20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1任务来源《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任务号为2018-53。本标准由中国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由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负责编制。1.2编制背景与目标《中国制造2025》中的“节能及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规定未来5-10年内将通过高强钢、铝镁合金等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实现平均整

2、车降重5%-10%,对各车企提出了极大挑战。铝合金作为重要的轻量化材料,受到行业内各车企的广泛关注。铝合金典型应用分为挤压件、冲压件、铸锻件三大类。目前行业内,铝合金挤压件和冲压件应用较为广泛,铝合金铸锻件由于具备轻量化、模块化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汽车企业的青睐,处在应用研究和推广阶段。其中高真空压铸铝合金件相对钢制结构具备:轻量化、模块化、高刚性、高强韧、高精度、结构自由等优势,是铝合金铸件在车身上应用的典型代表,如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为例,国外车企已成熟掌握其应用技术并实现推广应用,而国内车企暂时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本

3、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企业开发同类产品时,合理评价自身产品的行业竞争力。作为铝合金高真空压铸件行业研究、企业间对标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推动国内高真空压铸铝合金件技术发展应用,缩小与国外车身发展的差距,引导国内车身行业向轻量化、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1.3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于2018年1月开展相关参数的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2018年4月-8月识别传统钢制车身减振器塔相关性能参数,有效提取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整车参数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修正,参数的验证等工作,初步确定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和适用性。20

4、18年8月份至9月份对标准进行了申报、修改及讨论;52018年9月至2018年11月进行了标准编写工作;2018年8月21日在北京汇报了《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技术条件》SAE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评价指标的初步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2018年10月底之前完成标准初稿,并在主要参与单位内进行了的公布工作。2018年12月21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创新大会上汇报了标准制定的背景、思路、评价过程、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等等,并听取了参会代表的意见后,进行了再次的修改与完善。2018年12月30日,形成征求意见稿并

5、公开征求意见,起草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标准送审稿。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标准制定原则在充分总结和比较了传统钢制减振器塔技术应用条件,调研了国外压铸铝合金件试验评价指标,参考了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和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本标准对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外观要求、内部结构要求、力学性能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以确保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塔满足车身实际使用要求,符合车身设计标准。2.1.1通用性原则本标

6、准适用于未经过涂装的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2.1.2指导性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企业开发同类产品时,合理评价自身产品的行业竞争力。作为高真空压铸铝合金件行业研究、企业间对标分析的重要参考指标。2.1.3协调性原则本标准提出的评价方法属国内首创,评价指标中的试验方法引用行业相关试验方法标准。考虑到目前行业内,车身正在从传统的钢制车身向多材料车身方向发展,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作为车身发展的关键部件,本标准具有一定先进性,也同时考虑国内企业水平的通用性。2.1.4兼容性原则5本标准提出的内部结构要求测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行业

7、里试验设备需求,具有普遍适用性。2.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共分为7章,规定了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震器塔的试验检测方法和要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2.3关键技术问题说明本标准提出的方法首先是外观要求,其次对内部常见组织缺陷进行分类说明,并规定具体范围数值,最后明确尺寸及公差须符合图纸要求。为了保证外观要求满足零件技术条件,针对接触和连接表面进行定义,其中MIG焊接、交流螺柱焊接、半结构化,双组分胶接、铆接区域,毛刺、痕迹允许的最大高度≤0.5mm;FD

8、S连接毛刺、痕迹允许的最大高度≤0.4mm。接触和连接表面验收标准见表1。表1接触和连接表面验收标准缺陷类型区域验收要求飞边,毛刺接触和连接表面连接方式MIG焊接残留高度≤0.5mm交流螺柱焊接残留高度≤0.5mm点焊不允许有飞边,毛刺机械(自冲铆接)+胶接结构残留高度≤0.2mm半结构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