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

ID:6274222

大小:1.36 MB

页数:132页

时间:2018-01-08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_第1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_第2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_第3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_第4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定稿)2006051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六年二月ii项目名称: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委托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承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阮本清刘玉龙主要完成人:阮本清刘玉龙张春玲罗尧增许凤冉么新张海涛孙静刘建刚刘团结项目顾问组:陈志恺刘昌明何少苓沈凤生陈凯麒咨询专家:任光照黄攸立何少苓马中王金南阎修桐刘培斌何军张惠远冯东方彭晓春报告执笔人:刘玉龙罗尧增张春玲许凤冉孙静么新张海涛刘团结刘建刚报告审定人:王浩甘泓ii目录前言1第一部分101.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概况及共建共享范围101.1自然地理概况101.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01.3水资源与水环境

2、概况111.4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情况121.5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与共享区的范围132.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152.1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意义152.2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18第二部分223.流域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223.1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研究223.2生态补偿的定量计算233.3生态补偿的实施243.4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273.5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28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293.7发展趋势304.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经济补偿理论基础324.1水资源价值理论324.2水资源价值的内涵334.3水资源级差价值相关理论354

3、.4水资源的价值构成及评价374.5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的外部性理论395.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评估445.1新安江上游地区出境水量分析445.2上游地区出境水质(皖浙省界断面)分析455.3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466.新安江流域上游水环境容量及自净系数55ii6.1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环境容量556.2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及自净系数的确定557.新安江流域与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分析607.1浙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分析607.2浙东引水工程简介667.3浙北浙东水资源利用与上游生态建设678.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分析698.1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直接投入69

4、8.2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间接投入728.3投入汇总与未来投入需求估算769.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补偿标准计算849.1补偿成本构成849.2补偿计算模型879.3水量水质系数的确定889.4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及建设投入补偿标准测算9010.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效益分享与成本分担9110.1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综合效益9110.2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效益的价值估算9310.3水生态效益的分享方式9910.4生态保护成本分担方式10110.5结果与分析108第三部分11111.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框架11111.1生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11111.2建立生态共建共享

5、机制的基本步骤11311.3制定生态共建的财政政策11511.4生态共建共享的保障措施11612.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11812.1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基础11812.2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范围11912.3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组织协调体制和机制12012.4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合作机制124建议128ii前言一、背景我国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造成生态功能下降和平衡失调,已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不够,水资源的

6、过度利用和生态用水的长期挤占,使得江河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现象加剧,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危害严重,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从前几年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的水污染纠纷、淮河流域的多次严重水污染事故,到最近的松花江、黄河、北江和渭河等河流流域的水污染事件,水生态环境长期破坏招致的后果已经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

7、书记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报告中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经济需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目前国家将对“三江源”等江河源头地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