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ID:6284759

大小:5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0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_第1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_第2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_第3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_第4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1).-36—41 作者:高宗军等摘要: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小麦生产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物理特性、杂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以前,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覆盖秸秆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小麦拔节后,作物覆盖度增加,处理间土壤含水量、温度差异减小。与旋耕(RT)相比,小麦收获后,免耕及覆盖秸秆可显著增加0-5cm表土层容重、降低15

2、—20cm土层容重,可显著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显著增加荠菜的发生密度、株高及鲜重,旋耕秸秆还田(RTS)对荠菜的影响不显著,可降低麦家公、播娘蒿的发生密度,但有使其单株平均株高、鲜重增加的趋势。与RT相比,免耕覆盖秸秆3000kg/hm2(NTS3ooo)、免耕不覆盖秸秆(NT)区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3.0%、8.3%,RTS、免耕覆盖秸秆6000kg/hm2(NTS6ooo)区小麦产量分别降低9.1%和17.4%。NTS3ooo处理区农田环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较适合黄淮海地区的

3、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容重;杂草0引言保护性耕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型耕作方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已经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发达国家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轮耕休闲的农作制度相结合,以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重要内容,不需要过多考虑单产等因素,而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这种严峻形势决定了产量仍然是中国目前保护性耕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决定旱地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除了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外,还与土壤的水、肥、气、热因素以及农田杂草有关。少免耕对土壤的

4、扰动程度低于常规耕作,加之地表覆盖秸秆量大,对太阳直射和地面有效辐射有拦截和吸收作用,影响了土壤与大气间的水热交换,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小气候特征,也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及杂草发生危害程度。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提高水分利用率,秸杆覆盖对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控草作用与覆盖量有关,而有一些研究则认为保护性耕作会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容重,使农田杂草数量增多、发育参差不齐、群落演替加快,增加防除难度。产量是不同耕

5、作方式对作物自身及农田环境各种影响的综合反映。多数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有增产效应,但各项研究增产幅度不同,也有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产量影响不明显”,甚至有减产现象出现。黄淮海地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是水资源不足、生产成本高、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地力持续下降、粮食高产压力大,所以有开展保护性耕作的迫切要求。但由于耕作措施及试验地区的差异,有关保护性耕作生态效应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为此,笔者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农田杂草、

6、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合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方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该地区的推广及小麦的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始于2008年冬小麦季,于2009年小麦收获后结束。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张马屯村(36°43’15.83”N,117°6’21.47”E),该地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65.3mm,年均气温13.6℃。试验地常年种植模式为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其中,冬小麦为旋耕播种,夏玉米免耕播种,土质为轻壤土。1

7、.2试验材料供试冬小麦(TtiticumaestivumL.)品种为‘济麦22号’,前茬玉米(ZeamaysL.)品种为‘郑单958’,覆盖及还田用玉米秸秆均为前茬玉米果穗收获后残余植株。1.3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旋耕(RT,耕深12cm左右,下同)、旋耕秸秆还田(RTS,玉米秸秆随着旋耕就地粉碎、混入土中,还田量为6000kg/hm2)、免耕不覆盖秸秆(NT)、免耕覆盖秸秆3000kg/hm2(NTS3000,覆盖用玉米秸秆预先粉碎至5cm左右,播种后覆盖,下同)、免耕覆盖秸秆6000kg

8、/hm2(NTS6000),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5m×3.3m,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小麦播种量均为135kg/hm2,试验地基施纯N160kg/hm2,P2O5150kg/hm2,K20105kg/hrn2。小麦全生育期共降水350.0mm,未进行人工灌溉,试验区不除草。1.4研究内容与方法1.4.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分别于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测定不同处理区0—5cm、5-10cm、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