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

ID:6303638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9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_第1页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_第2页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_第3页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王圣毅,成华伟,李丽天业农业研究所,新疆石河子832011摘要:以新大豆1号为试材,研究滴灌条件下密度对大豆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后期下降速度与密度呈现正相关;大豆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密度过大影响产量。在密度为2.2万株/亩时,产量最高。关键词:大豆;密度;滴灌;叶面积;产量大豆叶面积和产量与种其植密度关系密切,不同品种株型不一,适宜种植密度也不同。程万银等(1997)[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间大豆群体的小气候效应的区别,其认为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整个群体冠层中的

2、小气候才最适合,即冠层中温度及湿度合适、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林蔚刚等(1995)[1]研究证明,种植密度的变化对叶、荚、粒的垂直分布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叶成坤等(1998)[3]通过研究发现,大豆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影响很大,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产量则高,种植密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大豆群体的产量形成。这些对大豆种植密度对其叶面积及产量关系的研究均建立在常规灌溉基础上,目前对于滴灌条件下的研究较少,以滴灌为基础,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叶面积与产量的影响规律,可为滴灌大豆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1年在新疆石河子北泉镇天业农业

3、研究所示范基地内进行。当地年≥10℃的活动积温为3478.1℃,全年无霜期160-170d,年均降水量125.0-200.0mm,年均蒸发量1000-1500mm。采用膜下滴灌种植可有效的减少种植大豆的耗水量,全年日照时数为2736h,日照百分率为62.3%。供试材料:新大豆1号供试地土壤为沙质壤土,其耕作层土壤盐分含量为0.3%、有机质含量为4.1%、全氮含量为74.9mgkg-1、有效磷含量为352mgkg-1、速效钾含量为102mgkg-1。收稿日期:2012-12-25第一作者:王圣毅,男,助理农艺师,现主要从事滴灌大豆高产栽培研究。试验设置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

4、计,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各小区面积168m2,各小区间设置保护行,机械铺膜铺管,人工点种,一膜两管四行,行距20cm+40cm+20cm+60cm,各处理见表1。表1试验设计处理密度(万株/亩)A1.3B1.6C1.9D2.2E2.51.2测定项目与方法从出苗30天后每隔14天取样一次,全生育期共取样7次,每次连续取5株作为样株,利用叶面积仪(AAM-7型)对叶片进行测定,将样株的荚分离整理后,在80℃烘箱内经48h烘干分别称重。利用以上测得结果计算作物的产量、叶面积指数。2结果与分析2.1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图1不同密度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叶面积指数是指某一生育时期绿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率,是源的主要特征。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是大豆高产稳产的主要生理基础[4]。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之间叶面积变化趋势相似,均随大豆生育进程而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播种后72-100天(结荚鼓粒期)维持了较高的水平,而后随植株下部叶片的变黄脱落,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下降速度与滴灌大豆栽培密度呈现正相关。说明密度的增大对中下部叶片郁闭遮光效果明显,不利于后期干物质的积累。2.3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大豆产量的影响表2不同密度对滴灌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处理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kg/亩)A81a22.8a240.1eB74b22.6

6、a267.6cC70c22.1b293.9bD63d22.0b304.9aE51e19.6c249.9d从表1可以看出,滴灌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之间单株粒重差异显著,处理A最高,处理E最低,说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使个体生长受抑制,个体产量减少;百粒重处理A最大,与处理B差异不显著,与处理C、D差异显著,处理C与处理D之间差异不显著,又与处理E差异显著,由于百粒重是品种遗传特性所决定,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变化不大,处理E受通风透光影响,造成籽粒不饱满,导致百粒重下降;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为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E〉处理A,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

7、高,但密度过大也会造成产量下降。3结论与讨论密度通过影响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到最终产量的形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造成通风透光减弱,加快后期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度,影响后期干物质的积累,这与刘玉平等人[5]和冯丽娟等人[6]的研究结果一致。大豆的产量与密度有关,在滴灌条件下,密度为2.2万株/亩时,大豆产量最高。参考文献:[1]林蔚刚,王岫芳.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叶荚粒垂直分布规律的初步分析[J].大豆科学,1997,14(1):53-59.[2]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