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

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

ID:6314911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10

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_第1页
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_第2页
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_第3页
资源描述:

《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举行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的通知一、指导思想为了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合作课堂”教学主题,突出信息化和精细化的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继续推进课堂变革与转型,决定举行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研讨月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开展教学设计比赛和教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二、领导小组组长:罗杨副组长:蔡克全成员:朱文、顾秀可、郑豪、周文豪、龚剑鸣、叶菁、毛蓓蕾、邵进兵、王萍、林朝晖、陈晓燕、胡今峰、包素玲、施文雅、周怀玲、吴俊声、陈筱慧、王琳琳、万力。三、活动环节(一)教学设计评比:(1)

2、活动目的:关注学生认知能力,预设课堂教学问题,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展教学环节,包括备课环节(教学设想+教案)、授课环节(教学思路+课堂氛围创设)、作业布置环节(适生、适量、适情、适型)、辅导环节(微视频或辅导方案、训练方案等)、评价环节等设计评比(各种课堂评价量表设计、评价方式应用等),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2)参加对象:全体教师(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至少参加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新教师必须参加作业布置环节的教学设计)。(3)活动时间:9月21日—9月30日(4)活动要求:教学设计尽量围绕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9月30日前

3、将材料上报到教务教研处。(5)奖项设置:本次教学设计将按教学环节分别评选一、二、三等奖,希望各位教师多参与授课环节、作业布置环节、辅导环节、评价环节的设计评比。(二)优质课评比:(1)活动目的: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推广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参加对象:各教研组推荐一至两名教师参加。各教研组应进行组内选拔,此次优质课获奖者将优先推荐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3)开课时间:第六、第七周(10月8日—10月16日),由各教研组自行选定半天时间(教研组之间的上课时间以不冲突为宜)进行教学研讨活动。(4)开课要求:1

4、.上课教师以曾荣获各类市级评比二等奖或论文发表者优先。2.按照“备课——磨课——开课——评议”的流程进行,开课当天组织教研组全组教师听课评议,并做好评议记录。3.开课教师须在录播教室开课(体育教师除外)。4.开课教师在第五周周五前上报课题、开课班级、开课时间。5.开课教师在开课后一周内上交教案、课件、反思。6.教研组在开课后一周内上交活动记录、评课记录,总结提炼出相关课型样本、结构范式。(三)研讨月汇报会:活动目的:总结优秀经验,进一步推广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成果。活动时间:10月21日(暂定)活动安排:教学研讨月汇报会将进行选择性的汇报,内容为在上两个环节

5、中评比出的能反映主题的优秀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议程安排另行通知。四、措施保障1.学校成立“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统筹安排研讨月活动的各项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分工明确。2.召开全体教职员工动员大会,大力宣传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教师端正思想,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的积极性。3.坚持学习共同体研讨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特别是要加强课后研究。4.技术支持。由教务处负责,保证录播教室、多媒体的正常使用、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全程摄像。5.宣传。由信息处老师负责,制作校门口电子显示屏内容,负责观摩课的拍照等,

6、各教研组安排信息员做好通讯稿的撰写和投稿工作。五、成果呈现1.教研组在开课后一周内在校本博客和学习共同体上提交活动记录、评课记录和其他相关材料,完成一篇通讯稿上传到校园网。上传本组开课教师录播教室的教学视频。2.形成课例、案例、课型样本、结构范式的教研组或教师,将根据绩效考核课改成效栏给予相应的分值。3.学校召开“课堂教学研讨月”总结大会,教研组推选在评比中能反映主题的优秀教学设计和优质课的教师进行过程回顾、点评,并简述对本学科教学的认识。希望全校教师力争展示最佳教学风格,认真开展“备课——磨课——开课——评议”活动,体现课堂教学主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

7、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务教研处二〇一五年九月九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