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李白杜甫

唐之韵——李白杜甫

ID:63380850

大小:6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10-11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1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2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3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4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5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6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7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8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9页
唐之韵——李白杜甫_第10页
资源描述:

《唐之韵——李白杜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之韵——李白杜甫李白1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2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到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李白3一代诗仙就从这水碧山青的蜀江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

2、永不褪色的名字。4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5李白“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由此可见,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李白6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里。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

3、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7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如果他真地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8然而,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

4、轻王侯”,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是那样不可一世。9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的喘不过气来得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去有无力抗争,敢悄悄的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出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李白10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

5、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11这里埋葬着李白,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者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杜甫1然而,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6、,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杜甫2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

7、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杜甫3杜甫始终自以为是儒家的信徒,反复强调“儒冠多误身”、“乾坤一腐儒”。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还在为皇帝担忧,这实在难能可贵。儒生时代是充满使命感受和责任感的,时时都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立身处世的,一辈子都被这种忧患

8、意识驱赶得处于紧张状态。杜甫4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来纪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可是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呢?5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