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

ID:63783997

大小:115.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10-12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1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2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3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4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5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6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7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8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9页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_第10页
资源描述: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梁鹤年加拿大女王大学2012年6月(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变是万物的“成形”过程。城市也有其“成形”过程,最终目的是为理性的人缔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规划工作者要辨别和启动“成形”过程中的因果链带。这须要规划者有良好习惯和实践智慧。关键词:规划理论、规划概念、中西比较研究、亚里士多德OldConceptsandNewSituations(3):Aristotle’s“Change”Hok-LinLeungQueen’sUniversityCanadaJune,2012AbstractAristotle’sideaof“change”isrea

2、llyabouttheprocessof“formation”(movingtowardathing’struepurpose).Inthatsense,acityisalsoaformationprocess,movingtoward“goodspacefortherationalMan”.Plannersneedtoidentifyandinitiatethecausalchainsinthisformationprocess.Thatrequiresgoodmoralhabitsandpracticalwisdom.26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梁鹤年加

3、拿大女王大学2012年6月前言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的宇宙观是“变”(change)。老师柏拉图(公元前424-前347)的宇宙观是“恒”(enteral)。师徒之别影响西方思维至今。柏拉图认为有些东西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称“形”(form);有些东西是“永在改变,永不存在”,称“物”(matter)。“物”是现象,可分可合(divisible)、各具特异(particular);“形”是本质,不可分割(indivisible)、普世相同(universal)。我们官能观察到的人,各个不同。这是“现象宇宙”里的“个人”,是“物”。我们理性认识到每个不同的

4、人都是人,这是“本质宇宙”里的“人”,是“形”。在现象宇宙里,每个人、每座山、每件爱情、每项义举都不同,但我们仍能认识人之为人、山之为山、爱之为爱、义之为义是因为我们的理性能认识本质宇宙里的人、山、爱、义(当然这需要教育和智慧)。问题来了。柏拉图的“形”与“物”既居于两个独立、平行的宇宙,那么,“形”与“物”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扯得在一起?柏拉图当然知道这是问题。他的解释(写在《巴门尼德》,Parmenides)是“参”(participate,有点像《中庸》的“与天地参”的意思)。“物”参于“形”,就是沾上了“形”,因此,见其“物”就知其“形”。但这是怎样子发生的?柏拉图举

5、了一个隐晦的隐喻:“形就像白天,同时覆盖大地每处;不同的各处,同样的白天。”意思就是,“每处的白天”乃各个不同的“物”;“白天”是它们共参的“形”。看见“各处的白天”就知道“白天”是怎样的东西。但这并未有解决问题。拿这个隐喻做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种情况。1、26“白天”与“每处的白天”是同一样的东西。但若是如此,“白天”就不再可能是普世的、不可分割的“形”了。2、“白天”与“每处的白天”不是同样的东西。“每处的白天”是每处不同之“物”,但它们共参“白天”之“形”。见其“物”而知其“形”,“白天”之“形”遂现。但这个演绎也有问题。假若有甲、乙两地。“甲地的白天”与“乙地的

6、白天”是一组东西。它俩共参于一个叫“白天”的“形”,使他们沾上“白天”的共性。柏拉图理论中这叫OM原则(“OneOverMany”:任何一组东西的共性本身就是一个“形”)。这一个“甲地的白天”和“乙地的白天”共同参于,而使它俩沾上“白天”素质的“形”也当然是具有“白天”的素质。这叫SP原则(Self-Predication:使其他东西沾上某种素质的“形”其本身必须具有这种素质)。因此,我们可称这个使“甲地的白天”和“乙地的白天”沾上“白天”素质的“形”做“白天1”。这样,我们就有了新一组的东西:“甲地的白天”、“乙地的白天”和“白天1”。这组东西的共性也是个“形”,是个不同

7、于“白天1”的“形”,可称“白天2”。这叫NI原则(Non-Identity:一个带有某组东西共性的“形”不可能是这组东西中一份子)。这样地,我们又有更新一组的东西:“甲地的白天”、“乙地的白天”、“白天1”和“白天2”。这组东西的共性会是一个叫“白天3”的“形”。直追下去,永无终结;并且最终的“白天”之“形”永不能达。这叫“第三人之辩”(ThirdManArgument,柏拉图没有用“白天”的例。他用“人”为例,后人以此名之。)柏拉图自知“形”与“物”的独立存在产生逻辑问题,但要等到亚里士多德才有突破性的处理(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