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ID:6400572

大小:3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12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_第1页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_第2页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_第3页
资源描述: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

2、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

3、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

4、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

5、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宏观与微观相悖之“谜”。让我们以工业生产为例,分三个层次,用数据来剖析。1.生产而未实现——虚假的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属于生产概念,考核的是生产。企业只要从事生产,

6、那么它的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就统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这儿,隐含了一个市场经济规范化运作的一般设定,生产的产品都要能销售出去,实现价值,生产与实现理应是一回事。可在我们的某些企业,生产与实现却不是一回事,产不对路,生产得不到市场承认,得不到实现。表1为中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2-1996年的销售率数据(销售收入占总产值的比重)。表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率单位:%时期1992199319941995.1-81996.1-8销售率95.6795.9582.5694.9594.25销售率不足100%,有属正常库存增加的成份,但确实不乏产不对路的内容,导致产品

7、积压一年比一年严重,还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1996年上半年比上年同期增加的流动资金信贷,超过一半又进了仓库,成为新的产品积压。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为生产而生产,尽管在统计上也纳入生产核算,但只是虚假的增长。一个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就积压,还有什么效益可谈。2.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连年下降——高投入下的增长总产值是货币表现的产品总量,它的大部分是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的转移价值。中国全部工业1987-1995年,由于中间投入的比例急剧扩大,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急剧下降,分别为33.20%、31.70%、29.45%、28.67%、28.63%、27.75%、26.8

8、4%、23.87%、22.68%。增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