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

ID:6450805

大小:117.4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1-14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_第1页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_第2页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_第3页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_第4页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争”与“不争”》 第二章(经典哲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争”与“不争”》第二章(经典哲理)第二章 认识“不争”的利弊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对“争”的利弊问题想得较多,而对“不争”的利弊问题想得较少,甚至对“不争”的利弊根本不想,总认为“不争”是弱者、败者或愚者的为人处事方式,只要“不争”就是不利,因此对“不争”的利弊问题根本不作分析、研究或加以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头脑、智慧或思想。“争”与“不争”是一对矛盾,如果人们要想解决好这对矛盾,就既要认识“争”的利弊问题,又要认识“不争”的利弊问题。在上一章中,我们认识了“争”的利弊问题,至此我们又来认识“

2、不争”的利弊问题。 第一节认识“不争”的有利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争”与“不争”是人们截然不同的两种处事态度、原则或方式方法。一般来说,凡是有头脑、智慧或思想的人,首先会看到“不争”的有利之处,其次会以“不争”的处事态度、原则或方式方法而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和庄子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进行了辩证思维或逆向思维,著书立说,对“不争”的有利之处认识比较透彻。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想法与他们的认识观点截然相反,而且认为现在是竞争、改革或科学文明的时代,他们的认识观点早已过时,因此他们的认识观点不被人

3、们看好或接受。再是,他们的认识观点比较深奥,让人难以理解,即使在当年,也让孔子难以理解。在此,我们来看当年孔子对老子的认识观点感到迷惑不解的一个故事《老子何其多真经殊难得》(王扉/文,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月19日副刊)。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司马迁对“子见老子”一事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孔子向老子请教周礼,老子说:“年轻人呵,你所汲于想恢复的那个‘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隐居起来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

4、什么东西也没有;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那谦虚的容貌像是愚钝的人。抛弃您满身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没有任何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对他的弟子感叹:“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驾着风而飞腾升天。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对孔子的教诲使孔子难以理解,虽然如此,但是孔子对老子仍是十分崇拜,认为老子就像“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

5、龙”;至此,我们细细理解老子对孔子的教诲所言,都是叫孔子“不争”,或者叫孔子要学会做人做事,由“不争”达到“争”的目的或境界,这对年轻人孔子来说,当然不能理解或接受。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该图片来自互联网《百度百科》。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

6、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该图片和文字来自互联网《百度百科》。我们要想认识“不争”的有利之处,可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在此,我们就来看老子对“不争”问题的认识言论。[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

7、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好物质若如水(上善若水)。水好是由于它利于万物生长而又不与其它东西争抢阳光、空气、土地和养份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流向的地方正是人们所厌恶去的低洼地方(处众人之所恶),正因为如此,水的这个特点几乎等同于自然法则(故几于道)。人们居住关键要选择好地方(居,善地);人的内心关键要胸怀若谷(心,善渊);人们交往关键要有仁德品行(与,善仁);人们说话关键要讲究信用(言,善信);统

8、治者执政关键要会治理(政,善治);人们做事情关键要有较强能力(事,善能);人们行动关键要善于抓住时机(动,善时)。一个男人只要做到与人们不发生争抢利益(夫唯不争),因此也就没有忧虑(故无尤)。老子的这段言论于情于理,真是精妙绝伦,使人受益非浅。从“不争”的角度讲,“上善若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