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

ID:6561765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8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_第1页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_第2页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_第3页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_第4页
资源描述:

《老北京的小胡同[教案原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导入欣赏歌曲:北京胡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它形成于元朝。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街道,它更是北京普遍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象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萧乾。2.体会作者在描写北京小胡同过程中所寄寓的感情。3.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

2、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教学过程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你能说说怎样划分吗?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自己对

3、小胡同的印象。第二部分(4-10)具体回忆自己儿时生活过的小胡同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11-13)拿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对比,表现出对故乡小胡同的留恋。2.作者回忆了北京小胡同哪几方面的事情呢?明确:一是胡同里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春夏秋冬,各有特性;夜晚则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然有间歇——有的还挺长。二是儿时买小风车,刻泥饽饽,放风筝。三是捉蛤蟆,逮蛐蛐。3.作者写到了北京的死胡同时,也写了其他地方的胡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通过北京死胡同与上海弄堂对比,写出了北京胡同里

4、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与伦敦、慕尼黑等地的胡同相比,突出了北京小胡同的独特魅力。这样比较着写更突出了作者对小胡同的怀念与留恋。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的?说说吧!明确:作者对小胡同的感情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尤其是儿时的回忆,更容易引起人的怀念。作者走南闯北,辗转他乡几十年,更易生思乡之情。另外,北京的小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状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5、此,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也正是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5.请你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有较强的说明性,简单的勾勒,却于平淡中现出真情。例如文章第4段,短短百余字,就简要地把母亲去世后寄养在堂兄家,半工半读,上高中因学运被变相开除,后又回北平上大学等走南闯北的几十年经历叙述清楚了。也就在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萦绕着那几条小胡同转悠。”的怀念之情流露出来。主题思想本文以回忆北京小胡同的情感为线索,忆及当时的风物人情,充满了留恋和

6、向往之情。小胡同仅仅是家乡的一种象征,作者真正怀念的还是家乡的人和往昔岁月。拓展延伸汪曾祺《胡同文化》(播放文章录音,然后做练习题)播放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胡同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胡同文化的魅力进而去关注身边的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