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ID:65669219

大小:547.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1-09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1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2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3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4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5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6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7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8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9页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_第10页
资源描述: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贝氏体转变《材料科学基础》第八章第六节固态相变固态相变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之间,又称为中温转变,转变速率远比马氏体转变低。一、贝氏体的形态及晶体学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无碳化物贝氏体准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固态相变概念: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片1.上贝氏体(B上)形成温度较高,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特征。典型B上的贝氏体铁素体的惯习面为{111}f,符合K-S关系。固态相变上贝氏体(B上)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特征。固态相变2.下贝氏体(B下)针状

2、或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内分布呈一定角度排列的ε-碳化物,各下贝氏体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立体形貌呈透镜片状。亚结构为位错,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有{110}f,{254}f,{569}f等。固态相变3.粒状贝氏体一般是在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下形成,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与岛状物组成,岛状物多为马氏体和奥氏体,称M-A岛。固态相变粒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岛状物(M-A岛)固态相变4.无碳化物贝氏体在上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贝氏体铁素体条,板条尺寸及间距较宽,条间夹有富碳奥氏体。固态相变5.准上贝氏体由条状贝

3、氏体铁素体和条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成。固态相变6.准下贝氏体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余奥氏体。固态相变准下贝氏体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余奥氏体。残奥固态相变将钢中可能出现的九种贝氏体归类以上贝氏体为代表: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准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以下贝氏体为代表:柱状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下贝氏体。1.高温范围的转变在较高温度范围内,碳过饱和度较小,贝氏体铁素体形成后,过饱和的碳可以通过界面迅速进入奥氏体,并迅速向纵深扩散。若奥氏体的碳含量不高,不会析出碳化物,于是得到贝氏体铁素体及碳富化的奥氏体,

4、即无碳化物贝氏体。固态相变二、贝氏体的形成过程2.中间温区的转变界面附近的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将伴随着贝氏体铁素体的生长而显著升高,当奥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形成羽毛状上贝氏体。固态相变3.低温范围的转变初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过饱和度较大,形态由板条状转变为凸透镜片状。1.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贝氏体形成时应变能小于马氏体转变时的应变能,而大于珠光体转变时的应变能,贝氏体转变的上限温度Bs与B0之间的温度差小于T0-Ms,而大于A1-Ar1。固态相变三、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2.贝氏体转变动力学贝氏体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终了(B转变不完全性)。贝氏体转变是在中温区发生

5、的,转变依赖于碳原子的扩散。两大学派:切变机制与台阶机制固态相变四、贝氏体转变的学术争论分歧包括:1.贝氏体的定义切变学派认为,贝氏体是指在中温转变时切变形成的非片层状产物;台阶派认为,贝氏体为“共析分解的非片层状产物”。固态相变3.贝氏体转变的机制2.贝氏体转变动力学1.贝氏体的强度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均匀,对合金强化的贡献较大;上贝氏体的强度比下贝氏体的强度低。固态相变五、贝氏体的力学性能2.贝氏体的韧性上贝氏体中存在粗大碳化物,裂纹扩展迅速。下贝氏体的韧性比上贝氏体高得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