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点力平衡(教案)

共点力平衡(教案)

ID:6569186

大小:520.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1-18

共点力平衡(教案)_第1页
共点力平衡(教案)_第2页
共点力平衡(教案)_第3页
共点力平衡(教案)_第4页
共点力平衡(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共点力平衡(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共点力平衡(教案)一、共点平衡的两种状态:1、静态平衡:V=0,a=02、动态平衡:V≠0,a=0说明:(1)在竖直面内摆动的小球,摆到最高点时,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时,虽然速度都为零,但此时a≠0,不是平衡态。(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趋于0,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即=0,在正交分解法时表达式为:=0;=0。在静力学中,若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这三个力矢量构成一封闭三角形,在讨论极值问题时,这一点尤为有用.三、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

2、1)确定研究对象;(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四、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见方法1、平行四边形法:对于三力平衡问题,一般可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即利用平衡条件的“等值、反向”原理解答。[例1]如图1所示,一小球在纸面内来回振动,当绳OA和OB拉力相等时,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A.15°  B.30°  C.45°  D.60°图1解析:(A)对O点进行受力分析,O点受到OA绳和O

3、B绳的拉力和及小球通过绳子对O点的拉力F三个力的作用,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O点处于平衡状态,由“等值、反向”原理得,和的合力与F是等值反向的,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和的合力,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故答案是A。图221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在处理四力或四力以上的平衡问题时非常方便,将物体所受各个力均在两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然后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列方程。此时平衡条件可表示为说明:应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优点:①将矢量运算转变为代数运算,使难度降低;②将求合力的复杂的解三角形问题,转化为正交分解后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使运算简便易行;③当所求问题有

4、两个未知条件时,这种表达形式可列出两个方程,通过对方程组求解,使得求解更方便。注意:对、方向选择时,要尽可能使落在、轴上的力多,且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不宜分解待求力。[例2](2007年广东)如图(1)所示,在倾斜角为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外力F1和F2的作用,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竖直向上,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B.C.D.解析: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物体可能受重力G、支持力FN和两个外力F1、F2这四个力作用,分别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正交分解。因物体静止,合外力为零,所以,若

5、,则物体不可能静止,沿斜面方向有,所以选项B正确。答案:B[例3]如图(1)所示,重40N的物体与竖直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若受到与水平线成45°角的斜向上的推力F作用而沿竖直墙匀速上滑,则F多大?解析:取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取沿墙面方向为y轴,垂直于墙面为x轴,由平衡条件可知,①,②21另外考虑到滑动摩擦力与弹力之间有③由①②③式可解得,即当推力F大小为71N时,物体沿墙面匀速上滑。点评:用正交分解法求解时,坐标轴的建立应尽量减少力的分解。[例4]在机械设计中亦常用到下面的力学原理,如图8所示,只要使连杆AB与

6、滑块m所在平面间的夹角大于某个值,那么,无论连杆AB对滑块施加多大的作用力,都不可能使之滑动,且连杆AB对滑块施加的作用力越大,滑块就越稳定,工程力学上称之为“自锁”现象。为使滑块能“自锁”,应满足什么条件?(设滑块与所在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图8解析:滑块的受力分析如图9所示,将力F分别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分解,则:在竖直方向上,在水平方向上由以上两式得:因为力F可以很大,所以上式可以写成:故应满足的条件为例:风筝是借助于均匀的风对其的作用力和牵线对其其的拉力,才得以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如图所示。若风筝平面与水平方向成30°,与牵线成

7、53°,风筝的质量为300g,求风对风筝的作用力的大小(设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与风筝平面相垂直)。21解析:本题是一个共点的平衡问题,风筝平衡时共受到三个力(重力mg、风对它的作用力F和绳对它的拉力T)作用。如图所示,取AB方向为x轴、F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重力mg和拉力T正交分解,即能求出风力F的大小在x方向上有:Tsin37°=mgsin30°.解出T=.在y方向上有Ty=Tcos37°=2.5×0.8N=2N,Gy=mgcos30°=1.5N.所以  F=Ty+Gy=(2+1.5)N≈4.6N说明:通常线放出越多,风筝将放飞得

8、越远、越高。线太长,线的自重增大,线受到风的作用力也增大,这时即使再放线,风筝也不会再升高3、相似三角形法[例5]如图(1)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球心O′的正上方固定一小定滑轮,细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