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名人都是你

别以为名人都是你

ID:66038010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1-09-23

别以为名人都是你_第1页
别以为名人都是你_第2页
资源描述:

《别以为名人都是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别以为名人都是你“培养”的我曾经在乐山一中工作。这所学校创办于1907年——我在1987年还参加了学校建校八十周年的活动,当时还看到1947年民国政府要人给学校的校庆40周年的题词。但是,前几年乐山一中又考证出学校创办的时间应该是1903年。不管是哪一年创办的,总之乐山一中是“百年老校”这是确凿无疑的。百年来,乐山一中最引以为自豪的,莫过于有校长对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上:“我们学校培养了郭沫若!”其实,只要看过郭沫若回忆录的就知道,郭沫若在嘉定府中学堂(即后来的“乐山一中”)只读了两年多的时间,便因故被开除了(当然事出有因,这里不多说)。我在想,郭沫若如果没有就读于乐山一中,难道他后来就不会成为

2、“世界文化名人”吗?在我看来,郭沫若到哪里都是郭沫若。不是说乐山一中的教育对他没有影响,但这种影响——说实话——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无论人文巨匠还是科学泰斗,这些精英之所以出类拔萃,原因很复杂,远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他们的成功首先是因为由其父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优异天赋,其次是良好的家庭教养,再次是他们自己的刻苦勤奋。当然,社会条件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社会条件”,包括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求学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机会,也包括重要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但无论如何,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我看来,连“主要因素”都谈不上。然而现在,几乎所有院士就读过的学

3、校领导都爱说:“我们培养了谁谁谁!”或者说:“我们学校曾经培养了多少多少院士!”真让人不知说什么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办新学,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新式学校。和现在相比,这些学校并不多,每个省有那么一所或者几所。这就意味着每个地区有条件读书的孩子只能集中于这些学校就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源好”嘛!一百年过去了,这些学校自然也成了百年老校,梳理校友后来的发展,结果发现其中不少人成了院士、科学家或各个领域的名人。于是,很多百年老校都“有资格”这样说:“我们学校培养了多少多少院士!”“我们学校培养了多少多少科学家!”其实,正确地表述应该是:“多少多少院士在我们学校就读过。”注意,我

4、这里不是简单地否认学校在院士、名人、伟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许多杰出的人物也经常回忆自己小学中学时代某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教诲,表达出感恩之情。但学校对天才少年的所谓“培养”,主要是发现其天资,然后不压抑或着不过分压抑;如果遇到比较开明的校长或老师,便不干涉其爱好,不用一刀切的“纪律”去苛求他,任其自由发展。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天才便成了人杰。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培养”嘛?不对,如果是“培养”,为什么不多培养一些名人呢?百年之间,学生成千上万,为什么只“培养”了几个或几十个名人呢?不是还有那么多学生没有被“培养”出来吗?原因很简单,因为更多的人不具备那份天赋。我们从小就知道一个常识:“外因是变化的条

5、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没那个“依据”,有再好的“条件”也没有用。鸡蛋(当然是经过受精的鸡蛋)加上一定的温度,便孵化成了小鸡;但如果是石头,无论怎样的温度,石头依然是石头而不会成为小鸡。所以我们从来不说“是温度培养了小鸡”。人才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所谓“生长”,就是自己长出来。当然,“长”的过程需要土壤、阳光、空气和水,不然也“长”不出来的。学校教育以及其他促进人才生长的因素,便是为人才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要说学校教育对人才生长(不是“培养”)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但前提必须是——我这话又说回去了——这个人得是“鸡蛋”而不是“石头”。试问:孙中山是谁培养的?毛

6、泽东是谁培养的?陶行知是谁培养的?莫言是谁培养的?钱梦龙是谁培养的?谁知道,拜托请告诉我。名人不是学校培养的,优生呢?我认为也很难笼统地说“是学校培养的”。这里不能一概而论,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如果这里的“优生”指的是高考上“一本”线以上的学生,那么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学校的应试技能和训练还有良好的管理制度,等等,能够促使一大批本来也许上不了“一本”线的学生最后都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些学生换个学校也许就落榜。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优生是学校培养的。另一方面,如果这里的“优生”指的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比如各省的所谓“状元”,我认为尽管学校也不是没有一点作用,但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的天赋

7、与勤奋,对有的“状元”来说,还有家庭文化背景的因素(当然也不完全都是,但一般情况是这样)。学生的天赋越高,学习基础越扎实,对学校教育包括应试训练的依赖性就越小,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好笼统地说:“我们学校今年培养了一个‘省状元’!”至于“状元”所在班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更不好意思说:“我培养了一个‘省状元’!”从教三十年,我的班上后来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曾经有一位省级“文科状元”,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