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ID:6607584

大小:4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2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_第1页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_第2页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_第3页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_第4页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小令选自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词曲五首》,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诗”和“词”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学生小学时曾积累并背诵过这首小令,所以语感上非常熟悉,但还不会赏析。学生初中入学刚刚两个月,在赏析和理解上还有待于提高。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感悟诗情之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马致远简介和元曲常识。2.学习划节拍的朗读方法,并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这曲小令所营造的苍凉凄冷、孤独漂泊的

2、意境。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背诵并默写整首小令。2.初步掌握诗词曲找意象、品意境、悟感情、赏手法的鉴赏方法。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的孤独之思、漂泊之痛,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教学难点:掌握本小令中烘托、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本小令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情感浓郁,特别适合朗读诵读是鉴赏的关键步骤,只有读得到位才能赏得精辟。2.情景教学法这首小令本身就用其明确的意象营造了一个苍凉的情境我将选取与《天净沙秋思》中内容相吻合的画面作为课件的背景,再配上低浑凄凉的背景音乐,并

3、引导学生自己来描绘这首小令所绘成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以便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情感。3.关键词分析法我主要对小令中的“枯藤”、“昏鸦”、“断肠”等关键词进行赏析,师生互动,各抒己见,体会关键词的内涵,从而领悟本小令的主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说到乡愁,这是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乡愁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

4、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致远的一首思乡之作《天净沙·秋思》。二、解题1、简介元曲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元曲又分为剧曲和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只有一支曲子。2、解题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

5、,大多数为只曲,每首各自为韵,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首短词。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标题。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元人周德清称此曲为“秋思之祖”;著名学者王国维称此曲为“小令之佳作”乃“天籁之音”。为什么历代文人学者对此曲有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鉴赏诗歌当然离不开诵读。①学生初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②读诗只把握好节奏还不行,还要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自己放声朗读尝试一下,哪些字读重音效果会好一些。③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ɑ”,二、四“iɑ”,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

6、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酣畅美。试一试。④最后两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而且整首诗中最能体现游子的悲伤地情感的就是最后一句,所以语气要悲凉、凝重。⑤整首小令再读一遍。效果更好,韵味更浓。2、把握这首曲子的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谁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小令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参考:在夕阳西下的黄昏,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迎着瑟瑟的秋风在苍凉古道上行走,眼前看到的是枯藤依附着老树,乌鸦在苍茫的夕阳下飞翔,倍感孤独凄凉。四、精读赏析在这幅画面中作者选取了好多景致,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语言凝练,言简义丰

7、,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一)赏析写景的前三句1.首先请大家看前三句,请大家齐读一遍。2.前三句都是写景的,请同学们找出前三句些了哪些意象?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赏“枯藤老树昏鸦”①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②老树:“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