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

ID:6608793

大小:1.73 M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0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_第1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_第2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_第3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_第4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规范(2008年9月修订)u印刷本论文规范一、论文封面制作要求(一)、学位论文封面使用云彩纸。硕士学位论文封面颜色为淡蓝绿色。(二)、论文封面制作要求如下:1、封面内容(封一):(1)学校代码(10246);(2)学号;(3)学校名称(复旦大学);(4)学位论文的类别—专业学位;(5)30个汉字以内的论文题目;(6)院系名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7)专业—即领域;(8)姓名;(9)指导教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10)完成日期(涉密论文需注明论文密级和保密年限,参见《复旦大学涉密论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

2、》) 论文封面“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下面注明“专业学位”字样。2、论文封面(封一)请严格按标准样本制作。标准样本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s.fudan.edu.cn/s/20/t/24/a/924/info.htm3、论文封面(封三)须打印并签署“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声明”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s.fudan.edu.cn/s/20/t/24/a/929/info.htm(三)、论文书脊上印: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二、论文内容编排要求(一)、论文统一

3、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单面)、制作。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二)、论文撰写格式:1、目录: 2、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3、英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类目请查询:http://www.library.fudan.edu.cn/guide/consult/ztfl.htm4、引言(前言):5、正文6、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5篇(全文参考文献一览,各类参考文献编排格式须符合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

4、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附后)7、后记:(致谢等内容)签署的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均不标注页码,目录单独用罗马数字标页,论文从摘要起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标页。(三)、注释位置:采用篇末注。(四)、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2万字三、论文装订要求论文必须用热胶装订,不能使用钉子装订。(请至理光复印中心)理光复印中心:物理楼正门往西(过逸夫科技楼)理光复印中心正门u电子版论文规范一、内容要求电子版论文应为一个文件,包含如下内容:1、论文封面(标准样本的封一):2、目录: 3、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5、):4、英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类目请查询:http://www.library.fudan.edu.cn/guide/consult/ztfl.htm5、引言(前言):6、正文图表要求:图标号(标在图下方):图1.1表标号(标在表上方):表1.17、参考文献:(全文参考文献一览,各类参考文献编排格式须符合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附后)8、后记:(致谢等内容)9、签署的“论文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标准样本的封三)签署的论文独创性声

6、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均不标注页码,目录单独用罗马数字标页,论文从摘要起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标页。一、格式要求电子版论文的文件类型格式为word或pdf(不加密、不打包)。工程硕士办公室2008年9月1日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A.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B.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刘国钧,郑

7、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C.会议论文集[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6]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2

8、]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E.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7]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F.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