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

ID:6628515

大小:19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1-20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_第1页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_第2页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_第3页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_第4页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_第5页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态学试卷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987年试题一、填空:(25%)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以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作为研究对象。2.种群是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3.自然种群的三个特征是:空间分布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4.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通过不断地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主要是生态学的功能单位,而不是分类学单位。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主要是指以营养为纽带把非生物和生物成分结合起来,生态系统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6.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是:⑴能量守恒⑵单

2、向流动⑶逐级递减。7.目前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常用的二种方法是:14C示踪法和叶绿素同化指数法。8.在影响鱼类资源变动的诸因素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因素主要是捕捞死亡。人们可以通过调整和来合理开发鱼类资源,以达到的目的。9.可沿食物链转移放大的化学物质的特点是⑴⑵⑶。10.环境污染的形成包括⑴⑵⑶。二、解释:(20%)1.两极同源和热带沉降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这种情况称为两极分布或称为两极同源。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称为一个连续的

3、分布(赤道深层的水温相当于高纬度表层水温)。这种分布模式称为热带沉降。2.限制因子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两个辅助原理:一、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二、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3.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

4、差别。但是,如果由于环境因素强烈的作用(如天敌和不适宜气候及食物关系),竞争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或者因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即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之前,环境已经变化了),就不会出现竞争排斥作用。4.补偿点和补偿深度P196由于海洋中光照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可以预料,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P=R),我们称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5.共栖、共生、寄生P140共栖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害的一种组合关系。三、问答:1.举例说明

5、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的机制。(12%)一、扩大个体表面或结成群体增加浮力缩小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成群体。二、减轻比重增加浮力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骼退化或消失。2.在较低营养盐浓度下,藻类对营养盐的吸收速率(V)与介质营养盐浓度(S)呈如图(A)所示的双曲线关系,可用公式V=SKSVS+•max表示。[Vmax为吸收速率,KS为吸收速率相当于饱和吸收速率的一半(即Vmax/2)时的营养盐浓度]。⑴将上式整理成直线关系公式(参见图B)。⑵按图B所示(S/V=0时),KS值是多少?⑶按图B所示,Vmax的大约数值是多

6、少?⑷KS在海洋藻类的季节演替中有何意义?(13%)3.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有何差异?(15%)4.根据生态学的观点扼要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并指出今后发展海洋渔业的主要途径。(15%)1988年试题一、举例说明限制因子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0%)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两个辅助原理:一、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二、应用利比希定

7、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有哪些假设条件?这个模型说明什么机制?(12%)研究种群增长模型通常只考虑个体数的变化,同时假设个体的迁入与迁出是相等的。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设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使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随着种群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即种群实际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本身的提高而降低。同时设想在一个环境资源可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能力,通常用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将不再增长。这个模型描述这样一种机制,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在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