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

ID:6641146

大小:2.65 MB

页数:93页

时间:2018-01-21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张集煤矿矿井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矿业大学2009届毕业设计说明书第93页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区概述一、矿区地理位置张集煤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铜山县刘集镇境内,距徐州市22km东经:116°50′46″~116°57′42″北纬:35°05′22″~35°08′57″本区北面是丘陵山区。区内大部分为陆地,仅少部分湖区。地面标高+33.14m~+40.81m,湖底标高+32.00m左右,地势为东高西低的湖泊和滨湖冲积平原,地形坡度千分之一左右。井田内42勘探线以东基本为陆地,以西地处独山湖区,为沼泽和浅水区,芦苇、渔塘、沟渠等纵横交错,地形较复杂。张集煤矿距徐州市22km,徐州市地处京沪

2、、陇海铁路两大动脉的交汇点,张集煤矿铁路专用线与经过矿区内的徐沛铁路相联,徐沛铁路在夹河寨与西陇海干线接轨;张集煤矿至唐沟公路与徐沛、徐丰公路衔接,可与苏北、皖北、鲁南、豫东各县联接,矿区周围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从矿区东侧15km左右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图1-1)。图1-1张集煤矿交通示意图中国矿业大学2009届毕业设计说明书第93页二、矿区气候条件最大1245.8mm(1964年),年平均气温13.5度,最低气温-18度,,最大冻土深度14厘米,最大风速29m/s,主要风向为东南风。三、矿区的水文情况本区为废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略向东北倾斜,坡度为

3、1/5000,地面标高一般在+36.0m左右,在17勘探线以西废黄河故道,地势增至+43.0m左右。地表岩性主要为黄泛堆积的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砂。由于区内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大气降水以蒸发及地表径流为主要形式排泄,余下部分滞缓地渗入地下。区内主要河流有废黄河、桃园河及顺堤河,另外还有若干人工沟渠。江苏省与安徽省分界的废黄河,其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入京杭大运河,该河道河槽标高+37.5m左右,河堤标高+43.0m左右,最高洪水位+36.3m(1993年7月1日)。顺堤河位于矿区北部,沿废黄河堤东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宽约20~30m,深2m左右,流经工业广场北侧,在官地附

4、近与桃园河交汇。桃园河位于矿区的北部,呈东西向展布,宽约30m,深2m左右,由西向东流入京杭大运河,河槽较浅,雨季泄洪,为季节性河流。据徐州气象台的汇编资料,本区属南温带的鲁淮区,具有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气候的过渡性质,接近北方气候的特点,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尚充沛,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寒干燥,夏热多雨。常有寒潮、霜冻、旱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工业及居民用水的水源、水质及供应情况:张集煤矿井下防尘用水主要取井下太原组四灰溶隙水,地面生活及工业用水主要取井下奥陶系马家沟灰岩水即奥灰水。张集煤矿目前职工有3808人,加上工人村居住的家属总计有9110人左右,依据《江

5、苏省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标准,矿区地面生活及工业用水量为1612m3/d。奥灰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以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中国矿业大学2009届毕业设计说明书第93页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张集煤矿井田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北北东向,倾向总的为北西向。地层倾角浅部较陡,局部近似直立。井田内发育二个背斜一个向斜即张集背斜、姚庄背斜和李庄向斜。褶曲发育程度为Ⅱ类。一、煤层特征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C3)和下二叠统山西组(P11)。全区含可采、大部可采煤层3下、12下、16煤层共三层。可采煤层平均纯总厚9.33m,可采含煤系数5.0%。山西组含煤2层(3

6、上、3下煤层),因其位于含煤地层上部的山西组,所以称为上组煤。其中3上煤层剥蚀殆尽,井田内有3个钻孔见到3上煤层(ZY1、ZY7、41-15),且有2个钻孔(ZY1、41-15)可采,但不能相连成片。3下煤层在赋存区内全部可采。太原组共含煤16层(4、6、9、11、12上、12上'、12下[12下1、12下2]、14、15上、15下、16、17、18上、18下)。其中煤12下全区大部可采、煤16全区可采,因它们位于含煤地层下部的太原组,又称为下组煤。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有的虽有可采点但连不成片,无工业价值。各煤层特征如表1.1所示:表1-1张集煤矿可采煤层特征表可 采 煤 

7、层 一 览 表        表1-1煤层名称煤       层夹  石全井田厚度(m)可采区平均厚度m(点数)稳 定 程 度结构间距(m)层数(点)两极厚度(m)及岩性最小~最大平均(点数)可采系数(%)厚度变异系数(%)稳定性最小~最大平均(点数)点面积3下3.70~8.357.14(7)7.14(7)10010021稳定~较稳定较简单84.85~100.2492.55(2)1~3(5)0.02~0.37炭质泥岩、泥岩、炭质砂岩12下0.45~1.531.12(8)1.21(7)889529较稳定简单1~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