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ID:6641831

大小:269.7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2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作者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提交日期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姓名:专业班级: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人类社会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便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大至遍布世界各地的高压线、电网,小至各种各样的家用电气设备,传统的电能传输主要通过金属导线点对点,属于直接接触传输。这种传输方式使用电缆线作为媒介,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尖端放电、线路老化等因素导致的电火花,不仅会使线路损耗增大,还会大大降低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且会缩短设备的寿命。在油田、钻采矿井等场合,用传统的输电方式容易由于

2、摩擦而产生微小电火花,严重时甚至引起爆炸,造成重大的事故。在水下,导线直接接触供电还有电击的危险[2-4]。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呼唤着一种摆脱金属电缆的电能传输方式,即无线电能传输。无线电能传输(WPT)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电能传输方法,通过无线电能传输,不需要使用电缆或其他实物就能进行电能的传输,电能可以通过短距离耦合,中等范围的谐振感应和电磁波感应传输,在很难使用传统电缆的地方也可以实现电能传输[5]。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将使人类在电能方面的应用更加宽广和灵活。电能的无线传输技术将开辟人类能源的另一个新时代,给大众带来非同凡响的意义和影响根据传输原理的不同。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按传

3、输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以及电磁波辐射式三种。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三种主流方式,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一般来说,电磁感应技术比较具有实现性,且已应用于当前各种电子产品,它的优点是能量的传输效率较高,但存在传输距离短,发热大,线圈对准困难等问题;电磁波传输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但是现阶段效率过低,另一方面传输过程中的介质也会对电磁波产生影响;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中和了上述两种传输方式,具有中中等距离传输和较高效率的特点,因而受到的关注较多。2无线电能传输研究发展2.1无线电能传输国外研究发展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即穿过闭合电路的磁

4、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会有电流产生。19世纪90年代,被称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的尼古拉·特斯拉第一次提出无线电能传输的构想,并于1899年演示了无导线的高频电流电动机,但出于效率与安全的考虑,这一技术就此搁置[6]。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H.Yagi和S.Uda发明了八本·宇田天线,可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定向。20世纪60年代,雷声公司(Raythheon)的布朗(W.C.Browm)设计了一种半波电偶极子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天线,此天线效率高且结构简单,由此完成了32.45GHz微电波驱动直升机的实验[7-8]。后来,他又进行了室内微波能量传输实验,实现了90%的微波-直流能

5、量转换效率。自Brown的实验成功以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68年,PeterGlaster提出通过构建太空太阳能为地球无线传输能源的设想。1975年,在美国宇航员的支持下,开始了无线电能传输地面实验的5a计划。近几年,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更为迅猛。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西克(MarinSoljacic)等人在无线电能传输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60w的灯泡[7-8]。2009年,TI和Fulton(eCoupled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用于控制非接触式充电的电源芯片。2011年,在东京举行的安防用品会展

6、上,松下集团推出了一款无线充电的太阳能电池板。2012年,Lockheed Martin公司研发出激光无线充电系统。2.2无线电能传输国内研究发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国内的起步较晚。1994年,电子科技大学的林为干院士第一次将微波输能技术引入到国内。之后,中科院电工所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1998年,上海大学利用微波输能实现了对管道机器人的供能。2001年,西安石油学院的李宏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感应电能传输技术在感应电机机车上应用的可行性的文章。同年,重庆大学孙跃教授开始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且重庆大学与新西兰奥克大学展开了合作,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2003年,重庆大学郑

7、小林、皮喜田等对无线电能传输用于体内诊疗装置进行了研究。2007年,孙跃教授研制出了感应耦合无线输电装置,可同时向多个设备实现600到1000W的电能传输,效率高达70%。2009年四川大学使用平面天线和接收整流阵列,实现200m的长距离无线电能输送实验[9]。2013年3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实现了0.6m距离的磁共振耦合能量传输,效率达50%。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始了关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3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对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