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

ID:6746554

大小:151.0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8-01-24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_第1页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_第2页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_第3页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_第4页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强化吸附生物除磷工艺的探讨42专业:给排水工程目录42§1.课题概述………………………………………3§2.课题研究的意义………………………………3§3.文献综述………………………………………5§4.强化吸附法进行生物除磷实验………………20§5.实验结论………………………………………244242§1课题概述生物除磷是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工艺,它对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新颁布的污水排放标准“GB978—1996”规定排入Ⅰ、Ⅱ类水体的磷酸盐含磷量分别不得超过0.5和1.0mg/l。强化吸附作用原理即在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

2、A/O工艺流程厌氧池的前面加一个小的厌氧池,此小的厌氧池的停留时间比比原厌氧池短的多(小于30min),称之为吸附池。此工艺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厌氧——好氧除磷的原理而设计的。其作用原理即在处理流程首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以改善污泥性能,促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收。曾有学者将强化吸附用于生物脱氮工艺,取得良好效果。从理论上分析,它对于生物除磷效果也应有促进作用。§2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富磷给水体所造成的危害42用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废水,主要是去除废水中含碳的有机污染物(BOD),在好氧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微生物有增长。由于氮、磷等营

3、养元素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分之一(氮通常占污泥干重的12.5%,磷占干重的1.5~2.0%),因此通过同化合成微生物细胞,并以剩余污泥形式排放可以去除废水中的一部分氮、磷营养物。但是,出水中磷含量常常会超过0.5~1.0mg/l的排放标准,成为藻类生长的营养来源,可因此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溶解氧降低,出现厌氧消化,变黑发臭,对水产养殖、饮用水质量等造成严重危害。二、生物除磷的意义由于水体中生长着固氮微生物、固氮蓝藻,它们能固定大气中的分子氮,供藻类生长所需。磷浓度的高低将成为控制湖泊中藻类生长丰度最重要的因子。据计算,水

4、体中如含磷水平低于0.5mg/l(以PO43-计),就能控制藻类的过盛生长,如低于0.05mg/l(PO43-),则藻类几乎停止生长。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对控制水体中的磷含量都十分重视。长期以来,各国大多采用化学法除磷。化学法除磷简便易行,适合于水量小、水质成分波动大的含磷废水处理。然而,化学法除磷沉淀后污泥量大、并难以处置;所有物化法除磷成本均很昂贵,对处理量大的污水厂往往难以承受。在六十年代,环境工程学家发现好氧活性污泥处理厂在某些运行条件下污泥中磷含量特别高。因此通过排放剩余污泥而去除的磷量也大大增加,此现象后来被众多学者研究和开发成

5、各种各样的生物除磷工艺。据Gilbert等人(1965)介绍,生物除磷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1)除磷效果高;42(1)可减少化学污泥量;(2)可减少活性污泥的膨胀现象、改进污泥沉降性能、污泥易脱水、肥效高;(3)动力消耗低,日常运行费用省;(4)操作方便;(5)适合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改建。三、进行生物除磷是新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的实际问题最新颁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GB978—1996对1998年1月1日之后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国家标准。它规定排入I、II类水体和IV、V类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不应高于15和20毫克/升

6、,磷酸盐磷含量分别不高于0.5和1.0毫克/升。其中磷的含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不能达到上述排放标准。而用化学法除磷不但投资大,运行费用也相应增加,并且会产生大量化学污泥。但目前对生物除磷可靠性没有把握。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投资节省的生物除磷方法,使之能尽快得到实际应用。四、强化吸附法生物除磷理论设想42介于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的除磷效率还有待提高,而强化吸附法生物除磷工艺是在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流程厌氧池的前面加一个小的厌氧池,此小的厌氧池的停留时间比比原厌氧池短的多(小于30min),称之为吸附池。在这样一个小环境

7、中,集磷菌可以利用充分的营养使之以PHB的形式储存在菌体内,并使产酸、发酵过程得以继续进行,到下一个厌氧池得以更进一步的放磷,从而为以后的好氧吸磷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此工艺是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厌氧—好氧除磷的原理而设计的。其作用原理即在处理流程首断增加一个生物选择器,以改善污泥性能,促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收。曾有学者将强化吸附用于生物脱氮工艺,取得良好效果。从理论上分析,它对于生物除磷效果也应有促进作用。推断其除磷效果较其它常见生物除磷工艺要好,近而作了实验研究。§3文献综述一、生物除磷机制假说的发展早在1955年,Greenberg

8、等报导了活性污泥可吸收超过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磷量。Srinath(1959)和Alarcon(1961)首先报导了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除磷的现象,但他们均未解释其原因。对活性污泥过量除磷的系列研究始于六十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