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

ID:6752199

大小:8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24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_第1页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_第2页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_第3页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_第4页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 西工大附中八模 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当今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

2、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论语》在成书后的

3、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

4、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1.下列关于“视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

5、域”是指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B.后世读者理解经典的“视域”与经典产生的具体“视域”不同,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是时间距离。语文(第8页共8页)C.历史是贯通古今的“大视域”,后世读者理解经典的“视域”与经典产生的具体“视域”可以统一于历史中。D.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视域”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融合得越好,他对经典的理解就越准确。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流传物”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经典。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

6、来越多。C.王国维认为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之间并非不能互相融合,也不是彼此不可兼得。D.诠释《论语》,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可信”是“可爱”的前提,“可爱”是“可信”的诉求。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读法也因时代而变化,所以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B.虽说经典有开放性,经典诠释有多样性,但人们理解和诠释经典的路径却常常是相对固定的。C.汉学注重“史料考证”,讲究“实事求是”;宋学注重“义理”,讲究价值和意义的追寻。D.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

7、寻找二者的共鸣与升华,这种诠释法让人觉得经典有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

8、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