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复习资料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

ID:6768952

大小:71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1-25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伤科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该书第一次提出了采用两踝悬吊复位法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开创了以“气血学说””和“平补法”为基础的骨伤科“内治学派”的先河吴谦等编著的《医学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8种整骨手法,还成为清代培养考核骨伤科医师的蓝本教材2、骨折愈合的过程:“瘀去、新生、骨合”,一般可分为血肿机化期(骨折后血肿形成;血肿逐渐机化,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软骨内化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外骨痂、内骨痂、环状骨痂及腔内骨痂形成;骨痂改造塑形)。骨折的三期内治法:以“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

2、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和“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新伤续断汤、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八厘散、肢伤一方等中期:接骨续筋——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肢伤二方、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后期: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和续断紫金丹等3、骨折的定义、临床症状、移位方式、基本分类方法、解剖和功能复位标准、愈合影响因素和并发症;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不愈合定义及处理原则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骨折系指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或软骨的完

3、整性和连续性者。)临表——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一般骨折可有发热(38.5℃),无恶寒或寒战,口渴、口苦,心烦、尿赤便秘、夜寐不安,脉浮数或弦紧,舌质红、苔黄厚腻。一般情况: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骨折特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假关节活动)移位方式(P124-126)——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以角顶的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成角;侧方移位:两骨折端移向侧方,四肢按骨折远段、脊柱按上段的移位方向称为向前、向后、向内或向外侧方移位;缩短移位:骨折段互相重叠或嵌插,骨的长度因而缩短;分离移位:两骨折端互相分离,且骨的长度增加;旋转移位: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而旋

4、转,螺旋线骨折线,X线片需拍全骨,尤其胫骨骨折,注意腓骨上是否有骨折线。基本分类方法——(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闭合骨折、开放骨折)(骨折的损伤程度及形态:单纯骨折、复杂骨折、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骨折线的形态——横断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缝骨折、骨骺分离、压缩骨折)(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骨折后就诊时间:新鲜骨折2~3周以内、陈旧骨折2~3周以后)(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外伤骨折、病理骨折)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功能

5、复位标准——a、对线: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纠正,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侧方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必须完全复位。肱骨骨折一定程度成角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有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b、对位: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到3/4左右。C、长度:儿童出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愈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局部因素(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随上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骨病-病理性骨折)并发症——早

6、期: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肺损伤、肝脾破裂、膀胱尿道直肠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晚期:坠积性肺炎,褥疮,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型畸形。4、阐述肢体的测量方法P29-31对伤肢诊查时,可用带尺测量其长短、粗细,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大小等,并与健侧作比较。通过量法进行对比分析,能使辨证既准确又具体。(一)肢体长度测量法测量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并作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

7、健侧,均为异常。四肢长度测量方法如下:1.上肢长度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2.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躁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使用)。5.大腿长度髂竹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6.小腿长度膝关节内缘至内踝,或腓骨头至外踝下缘。(二)肢体周径测量法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如下肢常在髌上10~15c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