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

ID:67697410

大小:20.4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9-24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_第1页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_第2页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_第3页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_第4页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河南:粮食“十连增”背后的隐忧5月26日,夏收在即,中原大地普降大雨。这是一场久违的夏雨,但对于农民来说,连续的降雨又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还有十来天就要收割了,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天天看天气预报,怕出现连续的大雨、干热风等天气。”河南滑县白道口镇黄村种粮大户于同勤不无担忧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实现粮食的连续增长,河南的夏粮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天下粮仓”艰难坚守“预报晚上有暴雨,马上就要收麦了,所有人员都下乡了,防止出现洪涝灾害。”5月25日,河南滑县农业局纪委书记郝广亮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麦收前后往往是“

2、压力山大”,最害怕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这关系到小麦一年的收成。有着“天下粮仓”美誉的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了满足河南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对河南来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不仅仅是农业大省的责任,更是一项“政治任务”。第5页共5页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在确定中原经济区诸多定位时,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继续保粮成为河南的头等大事。去年,河南夏粮总产量6

3、37.2亿斤,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十连增”。在这样的高起点下,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便成了河南今年的重担。“目前,河南的粮食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普遍偏低,气候条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农业防灾减灾的压力加大,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持续增产增收的难度可想而知。”豫北一粮食重镇的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直陈“保粮”之艰。按照“十二五”规划,至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需要增加1000亿斤,仅河南的增产任务就达到300亿斤。为此,河南建设用地指

4、标受到极为严格的控制。“近年来,河南的建设用地每年平均约20万亩,最少的一年是11万亩,最多的一年是30万亩,其中还包括了国家重点项目用地。”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说。在河南有关人士看来,正是由于保粮任务艰巨,对农业大量投入,导致河南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数年来,河南省会郑州的规模,与邻省的省会武汉、西安等相去甚远。直至2010年,河南城镇化率只有37.7%,远低于全国49.68%的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五位。第5页共5页而河南大多数产粮大县,往往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支持粮食生产往往需

5、要真金白银,每年的财政收入支付工资都困难,哪有余力增加过多的投入。”上述豫北官员坦承,支持农业生产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河南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黄国兴,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农业专家”,他热爱农业科技,被聘为农村最基层的农业科技员,自己承包了50来亩地,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一到农事关键时期,他还利用高音喇叭、黑板报、办培训班等形式,宣讲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办法。而县农业局每年给予他的补贴仅3000多元,“还不够油费,每天要外出好几趟,有时候要跑几十里地观察病虫害,了解病虫害的发

6、病规律。”黄国兴告诉记者。“我们技术员都是包村到户,经常下乡,走到哪儿给农民指点到哪儿,还是忙不过来,主要是农业大县财政困难,经费少、无编制,科技人员相对较少。”河南滑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魏凤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追求GDP使农业政策难落实近年来,为了“保粮”,河南在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硬件方面,不遗余力地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去年,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亩产超吨粮的“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粮

7、田,确保到2020年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1300亿斤以上,进一步巩固提高河南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优势地位。第5页共5页“我们村原来就是一些盐碱地,到了冬天白茫茫的一大片,种庄稼收成是很低的。这几年深翻土地、秸秆还田等技术改造,现在种的小麦亩产都达到了千把斤。”黄国兴说,今年秋即将完工的农电水利工程,也将使原来用柴油机器带动的灌溉的成本,从40元/亩降到10元/亩。然而,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效益普遍偏低,农民的种粮意愿不断下降,河南每年有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弱妇幼”成了种粮大军。“年轻的

8、孩子们都不愿种地,种粮食的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河南要保证粮食安全,解决今后‘谁来种地’问题至关重要,不能出现土地撂荒的现象。”河南濮阳南乐县农业局局长潘玉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需要在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的培养中寻求突破,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也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实现长期稳产高产的关键。据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