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宝物

故宫里的宝物

ID:67741176

大小:4.84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9-27

故宫里的宝物_第1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2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3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4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5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6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7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8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9页
故宫里的宝物_第10页
资源描述:

《故宫里的宝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宫里面什么?Let'slook!LOREMIPSUMDOLORNO.1NO.2NO.3NO.4NO.5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开笔仪式用物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雕漆云纹盘青玉云龙纹炉LOREMIPSUMDOLORNO.6NO.7NO.8NO.9NO.10平复帖毛公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搓杯铜掐丝珐琅LOREMIPSUMDOLORNO.11NO.12NO.13NO.14NO.15黄杨木雕黑光漆嵌螺钿盒清代养心殿造办处的盆景铜胎画珐琅乾隆款金瓯永固杯NO.1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

2、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NO.2开笔仪式用物清(1644-1911)元旦开笔仪式始于雍正,定制于乾隆,沿袭相传直至咸丰,开笔仪式中必用的三件器物是“玉烛长调”烛台、笔端刻有“万年青”字样的“万年支”毛笔、“金瓯”寓意国家政权。此处所展的是万年枝毛笔、金瓯永固酒杯。NO.3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通高13.9cm

3、,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NO.4 NO.5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

4、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NO.6《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

5、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2011年4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草书》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之一为陆机章草书《平复帖》。NO.7毛公鼎最不寻常的价值在于该鼎腹内铸有一篇长达499字的铭文,字体之庄重、字数之繁多,在青

6、铜器中独一无二。鼎铭记述的是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鼎铭描述了作鼎的起始缘由,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NO.8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NO.9元朱碧山高18厘米长20厘米朱碧山,浙江嘉兴人,以善制精妙的银器而负盛名。元代名人柯九思、虞集、揭

7、傒斯,杜本等,都曾请他制银杯,或为他的作品题句。其后的陶南村、陈眉公、朱竹垞、王渔洋、高江村等明、清诸名家,对他的作品都以诗文咏赞不绝。银酒器传世最早的实物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楚国银匜(音宜、现藏故宫博物院)。南北朝时,也有银酒器的记载。到唐代,银制的用具更加丰富,并有雕刻纹饰的酒杯。乘槎形的酒杯是一件具有诗意的艺术形式。宋以前未见有槎形杯传世,只盛行于元、明两代。朱碧山所制银器,据前人的记载,品种和数量是相当多的。朱碧山制的这件银槎杯因形似龙似树,故又名“龙槎”,在元代是酒器,到了清代已经把它作为古艺术品看待,不再当实用的酒器,升格为陈设品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