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

ID:6789027

大小:2.09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25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_第1页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_第2页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_第3页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_第4页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提高油井单井产能的有效管理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提高油井单井采收率的有效管理途径通过采取增产措施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最终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实现长期稳产的良方,也是不断挖潜油田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超低渗油田开发是对各区块边缘位置进行重新认识及滚动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油层物性较差,单井产能低,且产能递减快;为了积极探索适应区块开发的有效管理部办法,在区块开发过程中,管理部在深化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油藏描述资料,积极开展配套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精细现场管理,严密生产组织运行及强化业绩考核兑现等手段,创造了一个超低渗开发的典范,形

2、成了适应超低渗开发的“双驱”管理机制,这对于区块的高效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双驱”管理机制产生的背景王南综合井区王窑综合井区坪北综合井区坪南综合井区超低渗油田开发管理部于2008年5月成立,主要是针对边缘区块超低渗透区块进行开发,目前共有油井244口,开发层位有长6、长4+5、延9,储层物性差异大;平均井深1227m,单井日均产油1.08t,管理部通过深化技术研究,将技术开发政策与管理手段紧密结合,有效的提升了管理水平,并使油井单井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一)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要求加强岗位精

3、细化管理超低渗油田开发管理部目前共有4个综合井区,13个站点,在地域分布上跨越志丹县和安塞县,地理位置分散,增加了管理难度,如果管理不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管理部加强岗位精细化管理,严格履行各岗位员工岗位职责。(二)员工队伍年轻化、业务素质相对较低,要求加强管理力度及培训力度管理部自2008年5月份成立以来,油水井数量增加到目前的364口,员工人数194人,其中70%的员工属于2008年以后参加工作,工作经验少,业务水平低,遵章意识薄弱,安全操作风险大,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开发层位比较复

4、杂,储层物性差异大,要求探索相应的开发技术政策及工艺技术由于超低渗油田开发主要是针对各区块边缘位置进行重新认识及滚动开发,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同时针对坪桥区长4+5、长6油藏开发中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大,区块递减较大,平面上水驱不均,见效见水程度差异大,小排距注水效果较差等问题;要解决以上开发矛盾,必须探索适应超低渗油田开发的技术思路。二、“双驱”管理机制的工作思路3年来,管理部通过对超低渗油田开发技术及管理方法的不断摸索,形成了以“强化技术与管理研究,探索超低渗油藏提高单井产能的方法”为工作思路,以“工艺

5、地质一体化、现场管理精细化、安全生产受控状、媒体宣传多样化、生产信息共享化”为总体要求,应用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的成果,将开发技术融于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技术与高效的管理,共同促进单井产能提高,在提高单井产能有效管理途径探索中,我们以提高单井产能为目标,以开发技术为手段,以系统管理为保障,以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推进单井产能提高,形成“双驱”管理机制。三、具体做法(一)、工艺地质一体化1、精细油藏认识,缕析制约因素,探究系统解决途径由于超低渗油田开发区块分布零散,开发层位不单一,目前以长6、长4+5、

6、延9、长2为主进行开发,油层物性复杂,在开发过程必然会出现相互制约、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管理部技术人员坚持以油藏描述为基础,针对储层物性差异,以提高单井产能为目标,根据各开发层位特征,制定不同的注水开发政策,最终形成以技术为切入点,寻求科学、合理的管理途径。对于主力油层长6层,主要分布于王窑西南、王窑南部,坪桥北、坪桥南,其主要储层特征为分布广泛,连片性好,属均质性油藏,油层厚度12-16m,平均渗透率1.18×10-3μm2,微裂缝发育,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注水强度过大,容易造成沿裂缝水淹,使得主

7、向油井含水上升,单井产能下降,所以在长6层开发过程,管理部技术人员结合王窑、坪桥区块物性特征,坚持开展月度油水井动态分析,及时调整各区块注水强度,并密切跟踪其开发效果。长4+5层主要分布在坪桥南部,以单采、两层合采的方式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间矛盾,可能会导致油井井筒结垢,同时由于该层位分布比较零散,连片性差,针对以上问题,技术人员提出了定期井筒加药、热洗等措施,并结合注水开发政策,坚持平衡注水,控制注水强度。对于长2层,目前处于油藏评价阶段,以自然能量开发,产能相对较低。延9层主要分布在王窑南

8、部,属均质油藏,渗透率较高,储层物性差异大,通过对40口油井动态跟踪分析,结合油藏描述资料,对于该层在开发过程,我们坚持控制注水强度,采取周期注水开发政策进行开发。超低渗油田开发各储层特征及相关技术对策分析表序号开发层位平均井深m单井产能t储层特征制约因素技术对策1长613221.07主要是三角洲沉积,分布广泛,连片性好,属均质性油藏,厚度12-16m,平均渗透率1.18×10-3μm2,平均孔隙度11.82%超低渗透油藏且微裂缝发育采取控制注水政策,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