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ID:67929993

大小:16.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9-28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_第1页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_第2页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_第3页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_第4页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汉代王充所著《论衡书虚》曾说:  传书言:齐桓公负妇人而朝诸候。此言桓公之.乱无礼甚也云负妇人于背,虚矣!桓公朝诸候之时,或南面坐,妇人立于后也。世俗传云,则曰负妇人于背矣。此则夔一足、宋丁公凿井得一人之语也。  本来,齐桓公负妇人而朝诸候是说齐桓公上朝时背朝着妇人,夔一足是说唐虞时,善调音乐的夔有一个就足够了,宋丁公凿井得一人说宋丁公挖井(这件事情的结果是)节省(等于得到)了一个劳动力。但在传言中却变成了齐桓公背着妇人上朝、善调音乐的夔只有一只脚、宋丁公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以讹传讹的语词歧

2、义,是由于古汉语中经常使用具有多义的单字所造成的。而这也涉及到言语行为过程中的语境问题。  如前所述,人们在沟通交际、谈说论辩的过程中,表达思想感情,传达自己的主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以及沟通、交际、谈说论辩双方共同具有的知识等因素。我们将这种语言环境称之为语境。而所谓的语词歧义是指,一个多义词在使用时不能表明它所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因而使人对其含义可以做多种意义的解释的语言现象。比如上述的这些话,负即可以解释为背朝着,又可以解释为背着;足即可以解释为足够,又可以解释为脚;人即可以解释为一般意义上的人,又

3、可以解释为劳动力。  但是,一个多义词在确定的语境中究竟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应该是确定的,  虽然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达不止一个含义,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语境,仍然可以限定并知晓它所表达的是哪一种含义。沟通交际的双方完全可以从确定的语境中理解所使用词汇的含义。如上述的负妇人、夔一足、凿井得一人,完全可以从确定的语境中了解它们的含义。相互替换它们就会造成模糊语境的逻辑错误。  在现实的沟通交际中,语境有时会影响沟通交际的方向。例如: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的状元考试,殿试选定孙日恭为状元,邢宽为榜眼。但张榜公布时,状元却换成了邢宽。什么原因?原来负责给皇帝抄写小金榜的

4、官员把孙日恭的日恭写得太靠近了。由于过去书写是竖写,日恭两字写得太靠近了,就像个暴字。由于永乐皇帝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儿那里用暴力抢来的,为此还打了几年仗,他的侄儿还被他逼死了。所以他最忌讳、反感这个暴字。相反他对邢宽这个名字却很感兴趣,认为这个名字含有刑政宽和的意思。于是孙日恭为名字而丢了状元,而邢宽却因名字而成为钦定的状元。  而在清朝末年的一次殿试中,排在首位的叫朱汝珍。但因为慈禧太后害过珍妃,所以她对珍字非常敏感;又由于朱汝珍是广东人,而慈禧太后最恨的康有为也是广东人,所以她就把朱汝珍从第一名划掉,而补上了排在后面的刘春霖。因为慈禧太后认为刘春霖的名字很

5、吉祥,春霖有霖雨苍生之意,而当年正值大旱,急需雨水。于是慈禧太后朱笔一挥,刘春霖就因为名字成了新科状元。  这虽然有些笑话,但利用词语歧义的这一现象,故意模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就是模糊语境的诡辩了。  报载某人年初向另一人借钱1.6万元,年中还了1万元,另一人向其出具了某今还欠款1万元整的纸条,一式两份。虽然纸条上签有两人的名字,但没有写明是收据,落款也没有写明收款人某。当这个人后来再还所欠余款时,另一个人说应还1万元,并拿出当初的纸条为证:某今还(ha)欠款1万元整。  按常理,还钱时所出具的只能是收到还(hun)款多少的收据,不可能出具还(ha)欠款

6、多少的收据。但由于上例中的纸条有一个并非多余的欠字,就给诡辩者利用还的语音歧义来模糊语境造成了口实。  对付这类的诡辩,我们只能还原其特定的语境,并在特定的语境中解释某一概念的确切含义。  另外,某些概念的定义有时还具有特定范围内的约定俗成性,如果撇开这种特定的范围,有时也会被故意模糊语境的诡辩者钻了空子。  报载,某镇政府将其所有的一幢二层楼的公房经过招标拍卖,以3万元的价格卖给某人。五年后,这幢楼房拆迁,这个人领取了十几万元的移民搬迁补偿费。镇政府却以当年拍卖的不是整幢楼房,只是底层的四间房为由,将这个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返还10万元的不当得利。  后经过法院

7、调查,其一,当初招标拍卖、签定的合同都是整幢楼房。其二,当地房屋买卖有一个特殊的交易习惯,即在买卖整幢楼房时,习惯以底楼的房间数作为买卖登记的房间数。亦即买卖的是一幢楼,当地习惯只看底楼有几间。后来,法院判决镇政府败诉,这个人的所得不属于不当得利。  在法院的判决中,就还原了特定概念的特定语境,从而破斥了诡辩。  总之,任何正确、有效的沟通交际,它所使用的概念都应当自始至终地保持确定的同一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本清源,澄清被搅浑的水,从而破斥各种故意违反有关概念各项规则的诡辩。返回目录《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