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ID:67991517

大小:49.99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1-11-04

莎士比亚_第1页
莎士比亚_第2页
莎士比亚_第3页
莎士比亚_第4页
莎士比亚_第5页
莎士比亚_第6页
莎士比亚_第7页
莎士比亚_第8页
莎士比亚_第9页
莎士比亚_第10页
资源描述:

《莎士比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莎士比亚篇一:莎士比亚试题三、名词解释1.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莎翁笔下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作品通过描写他的生活背景,写出了“五光十色的平民.”,是谓“福斯塔夫式背景”。2.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篇一:莎士比亚试题三、名词解释1.福斯塔夫式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人物,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坏心,是莎翁笔下最成功的喜剧形象。作品通过描写他的生活背景,写出

2、了“五光十色的平民.”,是谓“福斯塔夫式背景”。2.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四、简答1.莎士比亚创作的分

3、期及各阶段的作品基调答: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和诗歌时期,作品基调乐观、激越、明朗。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悲喜剧时期,作品基调沉郁、悲怆、愤激。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作品基调高妙远逸、圣洁至纯。2.莎士比亚喜剧的风答: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戏剧氛围。最后,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3.分析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个性从

4、艺术上看,莎士比亚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的毁灭。英雄的高贵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出身上,他们都属于帝王将相等统治阶级人物,而且体现在他们的品性上,他们大都具有正面的特质,伟大的性格,是.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然而,在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他们却从显赫的高位上跌落下来,甚至毁灭了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他们的痛苦与灾难,异乎寻常;他们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普遍的性质,属于时代和.的悲剧,因而特别动人心魄,发人深省。其次,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亚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去描绘,而

5、且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这就体现出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奥瑟罗在信任与怀疑之间,在爱与恨之间,进行了剧烈的斗争,灵魂里掀起了巨大的风暴。麦克白由于野心和权势的诱惑,走上了弑君犯罪的邪途,因而在谋杀邓肯之前,充满了痛苦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事后又充满了无穷的悔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烦扰,剥夺了他的一切欢娱,甚至使他感到人生的毫无意义。第三,就艺术风格而言,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它们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得以升

6、华。《麦克白》中“看门人”一场,还有《哈姆莱特》中“墓园”一场,便是最鲜明的例证。第四,在表现手段上,莎士比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他让鬼魂、女巫上场,直接参与舞台表演,利用伊丽莎白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的迷信观念,来帮助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戏剧效果。最后,意象的充分运用,则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语言上的最大特色。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意象不仅是大量的、成群的,而且在每一剧中,均有一个、乃至几个主导意象,而这,则直接关系到作品主题的表达。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夜格特征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光”的意象,《哈姆

7、莱特》中的“疾病”的意象,《麦克白》中的“黑暗”、“鲜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们具体形象,含蕴深远,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家的意念与思绪。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个性,体现出了他的戏剧天才,同时也是他对世界戏剧发展史的重大贡献。4.简要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期间,他曾是个怀抱乐观理想的“快乐王子”;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在复仇

8、行动中迟疑犹豫,是谓“延宕的王子”。最后他与敌人玉石俱焚,虽然报了父仇,但并没有最终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文史学界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分析,焦点集中在哈姆雷特复仇行动的犹豫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有了“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之说。5.简单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一、人物塑造上:通过内心矛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