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

ID:68046780

大小: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9-24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_第1页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_第2页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_第3页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_第4页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剖析冯延巳的词艺术手法冯延巳是将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成功地移植到词中的第一人,“在词创作中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并取重大成就的词人,冯延巳是第一个,在《阳春集》中,明显运用比兴寄托手法的词就有50多首”。【1】 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说:“冯正中《鹊踏枝》十四阙,郁伊倘恍,义兼比兴”。本文对冯延巳词的比兴手法进行了探折,觉其兴寄是有所特点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艺术手法。 第5页共5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2、谢谢!一是今昔情境的对比。冯词中冯延巳用了大量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咫尺人千里,犹忆笙歌昨夜欢”(《抛球乐》),将现今的离别与昨夜宴饮时的欢聚对比,犹显相思之苦情。“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与别人。”冯词透过这种今是昨非的对比,反映人世沧桑的变幻,其情在悲喜中转换,一波三折,昨昔今日,自是天壤之别,昨日的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荣耀,更显出今日之凄凉。“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

3、,绿树青苔半夕阳。”恰逢游春的大好时光,与爱侣游春本是人生喜事,主人公却因“花前失却游春侣”而“独自寻芳”。双双对对之情侣若是恰逢双双燕蝶,必是温馨惬意之喜事,而今却被“独自寻芳”的主人公瞧见,只能与自己的孑然一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主人公独自游春的失落感和孤独感。“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采桑子》“)红楼”是华美居所的泛称,乃纨绔子弟出没的游乐场所,本是个旖旎多情的去处,然而如今“独宿红楼”,一个“独”字,分明是以乐写哀

4、,况又值“笙歌放散人归去”,一场热闹的欢宴刚刚散去之时,乍冷还热的情境反差反映了独宿者情绪的反差与转化。 二是以乐写哀,更显其哀冯词中大量地运用了“独”与“笙歌”这两个独特的意象,笙歌”给人的感觉是欢乐的,活跃的,与“独”结在一起,反而愈显其孤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眠。”(《鹊踏枝》)“笙歌”之后却更添忧愁,致使“无眠”。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如此这般,只能更添无限的哀愁。它的前三句“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犹自多情”四个字给千万片梅花注入了生命力,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凄凉动人

5、的图景。而笙歌易散,也正如这片片梅花易落。 冯延巳以景衬情,令人不难觉察到他对感情的执着,以及由此滋生出的对人事沧桑的伤感和他内心的孤独。“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采桑子》)这两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满船的笙歌诉诸于人的感官,强化了“独立花前”的孤寂忧愁的内心情绪,达到“以乐景写哀,更显其哀”的艺术效果。“酒罢歌余兴未阑,小桥流水共盘桓。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第5页共5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

6、谢!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该词发端两句展现了相反相成的两种意境,“酒罢歌余”,这是热闹欢欣的场面,却又继之以“兴未阑”三字,“兴未阑”者,意兴未尽也。于是另找个“小桥流水”的去处。“小桥流水”是何等冷落僻静的去处,“酒罢歌余”与“小桥流水”,这一热一冷折射出词人既耽于安乐又力图摆脱,并为此苦苦挣扎的矛盾复杂心理。“盘桓”者,徘徊不进之意。 词人特别留恋于盛宴之后的如此落寞、凄清的境界,不难看出其内心的落寞与苦闷。而末句的“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正是在这种孤寂难耐之际,不得不做出的痛苦抉择。“

7、且莫”“须尽”表现出不舍筵席散去,因为,不想再一次感受人去楼空的凄凉滋味。《忆江南》中的“人非风月长依旧,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今宵帘幕飏花阴,空余枕泪独伤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传统词作的一大中心主题,美好的爱情在因离别或抛弃而失去时,词人不能不用笔去怀念它、回味它,由此构成了具有传统意味的悲剧美,情事已过,只剩空留余恨的慨叹。 三是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抒情可以说是诗歌的最本质特征。但诗词有别,词更善于表现一种更深细、更柔化的感情,更善于抒发主体的独特感受,更善于传达心灵的细微颤动。”【1】 第5页共

8、5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叶嘉莹先生论冯词时提到了冯词的“感发”力量。有的人写的哀愁是短暂的、片刻之间的,是由某一件事情引起的哀愁,有的人写的哀愁是由他内心所涌现的长存永在的怅惘哀伤。冯延巳写的词感情是逐步深入,渗透灵魂。“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路?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