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

ID:68094343

大小:586.11 KB

页数:271页

时间:2022-04-30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1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2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3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4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5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6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7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8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9页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_第10页
资源描述:

《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立学校制度变革的中国道路康永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E-mail:yongjiuk@hotmail.com一、精神支柱与制度特性二、新中国的公立学校构想三、内在的制度性冲突四、教育改革的内生逻辑五、教育体制改革及其前景一、精神支柱与制度特性(一)公立学校的精神支柱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理性主义(二)公立学校的制度特性公共性;政治性;科层性(一)公立学校的精神支柱公立学校的最早典范: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的学校。罗马帝国一方面继续为学校教育提供公共资助,另一方面则沿着由雅典开辟的使教育成为家庭私人事务的方向发展。最后,随着帝国的最后崩溃,公共资助也消失

2、了。直到进入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运动的旺盛精力才在新教改革中总算找到了宣泄口,倡导和兴办公共教育的热潮才重新开始。但公立学校与公共教育在二者的产生之初就不是同一个历史事实。存在着一个从新教倡导的公共教育到民族-国家兴办的公立学校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一些不同于宗教情怀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1、民族主义近现代公立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借助了民族主义的力量。这种民族主义既提升了普通民众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又提升了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且加诸普通民众和学校教育一种促进民族认同的公共责任。民族主义是由帝国衰落、教会失势、新教反抗、方言崛起、王室竞

3、争所引发的。在这样一些新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想象”民族这种“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文化共同体。由此导致民族特性、民族象征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人造物”最终在18世纪末的西欧和北美被大规模地建构出来,并被提高到成为一股凝聚力的世俗宗教的地位。在民族主义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中,那些相互竞争的以国君为中心的封建王朝逐渐演变为由民族文化(包括国教)界定的民族君主国,最终演化为由法定疆域界定的拥有主权的“公民民族主义”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以此动员全体国民对抗来自内外部竞争对手的威胁。由国家创建那种面向全体的学校,或接管(而不仅仅是资助)现有的学校以使之面向全体,作为国家动

4、员政策的一部分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提了出来。2、民主主义与此同时,把个人从社团、阶级或政府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的社会运动也迅速高涨,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民主政体。与古典自由主义仅倡导法治和限政,因而只是在政治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不同,民主主义力图从根本上进行一场改变社会结构的社会革命,日益影响到民族-国家教育政策的走向。新的民族-国家不再是拥有国家主权的一个种族,而是一个公民的社群,是多民族基于政治上的平等参与和共享而构成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由于不是借助于实体性的根基(实实在在的传统社群因素如血缘、种族、地缘、宗教、语言等)而只有一种公共想象,它们也需要营造一种平等参与和共享的政

5、治文化以巩固自身。不同民主氛围的不同影响:美国:政府治理与公共选择的结合法国:中央集权的公立学校制度。英格兰:不同于民主主义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相信经长期演化而生成的内在制度,对公立学校的发展长期采取不干预立场。3、科学/理性主义由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联合铸就的科学/理性主义,对公立学校制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革命:对人类理性和科学本身的崇拜;公立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展;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实用化。启蒙运动:敢于在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对民主控制下的公共代理机构的科层效率的崇拜;把科学/理性主义引入了社会生活,包括教育生活。工业革命:科技和以分工协作

6、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在公立学校中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信心;公立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层化的制度样本。民主科学零公共收益点零市场收益点公共治理K公共雇员社会生活教育市场民族公民民族主义公立学校的制度框架(二)公立学校的制度特性以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就是由国家或公众设立、按照某种民主体制而为国家或公众所监管、所有公民都可以以其公民身份获得公共资助而平等进入的学校。1、公共性公立学校所依赖的“公”的观念已不同于以往社会所强调的“天理之公”中的“公”的观念。后者在东方主要指封建的身份秩序,在西方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的柏拉图那里主要指一种

7、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性秩序,在强调“四海一家”的基督教世界则是一种基于教阶制度、对异教徒的排斥和普济主义的宗教意识,实际上都是一种“大私”,根本不具有这里所说的公共性。公立学校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1)共有性与共治性:由国家或公众依靠公共经费设立,并按照某种民主体制而为国家或公众所监管。(2)开放性与共享性:以机会均等观念为基础;对所有公民平等开放。(3)平等性与公益性:不是对贫困者进行施舍而求得道德上的宁静,而是基于对平等的公民身份的尊重、对彼此唇齿相依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生活的认同和维护,以及对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的追求。“公立学校”与“公共教育”的差异:(1)历史上

8、长期有公共教育而无公立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