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楼盖设计

无梁楼盖设计

ID:68698987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10-19

无梁楼盖设计_第1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2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3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4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5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6页
无梁楼盖设计_第7页
资源描述:

《无梁楼盖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普通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的设计1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的特点无梁楼盖结构体系也即板柱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是组成板柱结构体系重要的结构构件,它施工支模简单,绑扎钢筋方便,能提供较大的建筑净空,便于设备管道的布置与安装,减少建筑层高;在地下结构中采用,可以减少基础埋深,减少基坑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费用,当遇地下水位埋藏浅时,还可减少施工降水费用。从结构传力途径方面来说,无梁楼盖结构竖向重力荷载直接由板传到竖向受力构件柱和墙,传力路径简捷。与一般的梁板式楼盖相比,它的楼板厚度较大,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多,以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6米柱网为例

2、,当活荷载标准值为4.0kN/m2时,双向无梁楼盖板的折算厚度为180mm,钢筋用量(按HPB235级钢筋和HRB335级钢筋计,直径大于等于12者用HRB335级钢筋,下同)在20kg/m2左右,普通梁板式楼板的折算厚度为140mm~150mm,钢筋用量在16kg/m2左右。从结构受力特点方面看,无梁楼盖的抗弯刚度较小,柱上板带的内力要远大于跨中板带,柱子周边的应力高度集中,板与柱子连接部位的破坏形式为冲切破坏;板柱结构的抗侧刚度较普通框架结构要小,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无梁楼盖结构的板柱节点部位会产生不平衡弯矩,这种不平

3、衡弯矩的反复作用严重影响板柱节点的承载力。因此,国家新近颁布实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规范对板柱结构体系的使用从使用范围上及结构构造上作了规定。无梁楼盖结构体系最早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大量应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用于高层公寓建筑。在我国,国内第一栋板柱结构试点建筑于1980年建成于四川成都,为六层住宅楼。陕西最早的板柱结构建筑为西安唐城百货大厦,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无梁楼盖结构常用于商场,书库,仓库,冷库等类建筑。在非抗震设防区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具有较好的经济和安全效益,在抗震设防区,当因城市规划

4、需要房屋建筑高度受到限制时,采用板柱结构也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应注意要采取针对性的抗震措施。本文普通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所指为现浇实心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以区别于现浇空心楼盖。2.无梁楼盖设计的一般规定(1)无梁楼盖的柱网一般布置成正方形或矩形,以正方形比较经济,通常跨度为6米左右;(2)无梁楼盖的柱网在每一方向不得小于三跨,以保证结构有足够的侧向刚度;(3)无梁楼盖的厚度h由受弯和受冲切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50,板的厚度与柱网区格长边计算跨度l0的比值为:无柱帽时,h/l0不小于30,有柱帽时,h/l0不小于35;(4)

5、无梁楼盖的周边应设圈梁,圈梁高度不小于板厚度的2.5倍;(5)无梁楼盖柱帽的设置及尺寸一般由建筑美观要求和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控制。3.无梁楼盖内力的计算现浇无梁楼盖结构内力的分析方法可分为三大类,线弹性分析法、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法和塑性分析法。我国升板规范中的经验系数法和等代框架法均属于线弹性分析法的范畴,是在对国内外无梁楼盖结构设计计算分析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工程实践经归纳总结推荐的简化方法,要满足一定的条件。3.1经验系数法经验系数法是根据弹性薄板理论的分析计算结果,经归纳、总结、简化给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柱上板带和

6、跨中板带在跨中截面、支座截面处的弯矩分配系数。计算时,先算出总弯矩,再乘以相应的弯矩分配系数即可得到各控制截面的弯矩。经验系数法板带弯矩分配系数如下表所示:表3.1.1:经验系数法板带弯矩分配系数截面位置柱上板带跨中板带内跨支座处截面0.500.17跨中处截面0.180.15端跨边支座处截面0.330.04跨中处截面0.260.22第一内支座处截面0.500.17注:1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必要时可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跨中板带;2对边跨,当有悬臂板且悬臂长度较大时,应考虑悬臂板产生的弯矩对边支座和内跨弯矩的影响。表中

7、弯矩分配系数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简化得到的,只要满足这一定的条件,各截面弯矩值的误差在工程设计允许的范围内。采用经验系数法要满足的一定条件如下:(1)每个方向至少有三个连续跨;(2)任一区格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值不应大于1.5;(3)同方向最大跨度与最小跨度的比值不应大于1.2;(4)活荷载为均布荷载,且不大于恒荷载的三倍。当可变荷载为人防荷载时,考虑到在人防荷载作用下,构件支座处允许出现适当的塑性变形,产生内力重分布,人防设计手册[1]提供的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的弯矩分配系数如表3.1.2所示:表3.1.2:人防荷载作用下板带弯矩分

8、配系数截面位置柱上板带跨中板带内跨支座处截面0.430.15跨中处截面0.230.19端跨边支座处截面0.380.20跨中处截面0.230.19第一内支座处截面0.430.15黄成若等人,在试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弯矩分配系数。【2】如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