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ID:6947569

大小:32.4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31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_第1页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_第2页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_第3页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_第4页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思考  江泽民早在1998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上,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知识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等等。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造就千千万万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发展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对社会负责和对社会发展有高度适应性的劳动者。因此,从

2、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总结几年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我认为小学创新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的土壤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最佳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3、的心灵接触”。长期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二、积极鼓励质疑,播撒创新的种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设法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引导

4、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有位同学提出“一年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为什么一年中的大月、小月不都是6个月?”等。又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完新课后进行延伸性质疑,有位同学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能不能说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几倍?”“6是4的几倍?”等。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

5、题,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因此,我对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就会有创造,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注重探究发现,打牢创新的基础   有发现才会有启迪,有启迪才会有质疑,有质疑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发现是最好的老师,发现是创新的基础。发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发现的欲望,并逐步使学生通过发

6、现找出规律。比较常用的发现教学方法有:观察发现、讨论发现、分类发现、比较发现、思考发现、归纳发现以及操作发现等。特别是每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发现某个问题和规律时,教师便及时的予以鼓励,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展求异思维,拓宽创新的渠道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数学活动课时

7、,我设计这样的题目:“怎样对能使鸡蛋掉下2米而不破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下面放一盆水、铺海绵、给鸡蛋特制一个降落伞……其中有位同学说:“我不用做任何准备工作,只要在2米以上的空中让鸡蛋往下掉,鸡蛋就不会破碎,因为它还没落地”。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五、亲手实践操作,挖掘

8、创新的源泉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俗话说得好:“手巧才能心灵”,可见动手操作与思维的活泼、敏捷是密切相关的,切断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难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说起。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把操作与思维的训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创新能力在操作中不断提高。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