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

ID:69814209

大小:11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11-12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_第1页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_第2页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_第3页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_第4页
资源描述:

《浙美版初中美术《瓷器之美》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3456《瓷器之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能力目标: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参与欣赏、评述。难点:欣赏课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要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摩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

2、助教学。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陶瓷资料及文学作品。(教师)多媒体课件、陶瓷实物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青花瓷》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青花瓷,再结合自己带来的陶瓷及相关的图片、资料与学生交流引入课题:《瓷器之美》。二、内容学习1、陶瓷基本知识的学习——陶、瓷的区别(1)、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讨论区分陶与瓷的方法。(2)、学生归纳观察与讨论的结果。(提示:原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性不同、硬度不同、敲击声音不同等。)陶与瓷的区别:123456123456陶器:一般采用毛坯土,表面粗糙,烧制温度1000℃以下

3、,硬度低,无釉或是低温釉(上釉的陶称“釉陶”如唐三彩),有吸水性,敲击声发哑。瓷器:必须是瓷土,表面光滑,烧制温度1200℃以上,硬度高,1200℃以上的高温釉,密实不透水,敲击声发脆。2、历代陶瓷欣赏教师介绍瓷器的产生与成熟过程。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商(原始瓷)——东汉(成熟)——隋唐(南青北白)——宋(“五窑”)——元(青花一统江湖)——明清(鼎盛时期)(1)、新石器时代:原始彩陶的产生讲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人们已经能够通过900到1000度的高温烧造彩陶。彩陶从技法上注重色彩对比,阴阳结合,图案主要有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花朵纹、卷

4、云纹、圆点纹、斜扎纹、几何纹、等多种纹样。无论器型、彩绘都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们想象的天才以及生活的印记。(2)、商代瓷——原始瓷——瓷器的鼻祖教师指导欣赏图片资料,然后阐述:中国最早的瓷器——商代瓷。特点:玻璃质绿色釉,明亮光滑,胎釉结合较密,烧成温度较高,达1200℃以上,扣之有金石之声。商代青瓷尊,被称为我国瓷器的鼻祖。(3)、东汉青瓷——瓷器的成熟时期教师结合图片讲解:中国东汉时烧成的青瓷器。烧成温度约为1260~1310℃,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东汉时的青瓷魂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为

5、我国东汉陶瓷器中罕见的艺术珍品。(4)、隋唐瓷器——“南青北白”与“唐三彩”讲解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讲述的是唐代南方越窑的青瓷,此时为越窑的全盛期。根据图片展示教师指导认识“唐三彩”。(5)、欣赏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定、汝、官、哥、均)特点:精致素雅,追求釉质地之美。(6)、展示元蓝釉白龙纹梅瓶。123456123456(出自中国元朝时期,它是元代瓷器制品的代表作。该瓶器型高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被称为元代蓝釉器中引人注目的艺术珍品。1992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该瓶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6、)三、了解瓷器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1)、展示图片指导欣赏提出问题:为什么瓷器上的装饰性纹样以吉祥纹样为主?(2)、知识补充: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动物,传统吉祥纹样有“二龙戏珠”、“岁寒三友”(松、竹、梅)、“万象更新”(万年青、白象)、“岁岁平安”(谷穗、花瓶、鹌鹑)四、了解瓷器的装饰工艺(釉上彩装饰与釉下彩装饰)1、釉下彩装饰上指直接在泥坯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入窑以高温烧成。特点是彩在釉下,光滑平整,如青花瓷。2、釉上彩装饰是在烧成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特点上彩在釉上,有凹凸感,如粉彩。五、了解瓷器的用途1、思考:

7、本课中的瓷器有哪些用途?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常用的瓷器?他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归纳)六、指导学生欣赏瓷器1、提出问题:如何欣赏一件瓷器?2、图片展示两种瓷器对比效果,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1234561234561234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