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

ID:6990999

大小:2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01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_第1页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_第2页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_第3页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_第4页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希望你会喜欢!  篇一: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

2、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

3、文档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二:韩城司马迁祠导游词司马迁墓又称“司马迁祠”,亦名“太史公祠”。我们用《记者证》免去了每人35元的门票,轻轻松松进了大门。我发现,在陕西各地,《记者证》很管用。各个名胜古迹对作家、记者大多秉持尊重的态度,免费放行。就连参观每人门票贵达90元的秦兵马俑纪念馆也不例外。这说明了胸

4、襟博大的陕西人对文化、对文化人的一种尊重,也足见司马遗风悠久绵长。在铜臭味十足的南方城市,什么地方都要钱,哪个部门都收费。凭《记者证》参观名胜古迹,要想免费几乎是天方夜谭(有背景的例外)。也就是说,文化和文化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反而贬值了。司马迁墓建在高高的山岗之上。进得祠门,一眼就望见一段陡直的司马古道。这段古道原名“韩奕坡”,后因“司马迁祠”建在古道的北侧,故又称“司马坡”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据《司马古道碑》记载:这段古道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为晋(魏)国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

5、以后,为韩城及其周边地区通往长安京都的必经之路。现存的石条为北宋时铺设的,原长一千五百米,现仅存三百余米。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袭及人走车碾,昔日平整的石条已凹凸不平。石条上清晰而众多的车辙是这里曾经繁华的历史见证,又仿佛昭示着司马迁一生的坎坷与悲壮。沿着司马古道拾级而上,司马迁墓就在高高的我们的头顶之上。我顿时悟出修祠人和造墓者的良苦用心——司马迁的不屈灵魂理当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之上,栖息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之上,供万世敬仰,让后人仰望!司马迁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韩城知县吕兆立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墓的穹顶则有第一位修祠者殷济在

6、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手植的一株古柏,距20xx年已有1698年的历史了。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默默无言却心知肚明地俯视凡间人世的一切。在司马迁墓的四周还长有几十株小柏树,树龄不长,显然是后人添加种植的。相传司马迁遭难后,家人为了避祸,分两支逃难并改姓:一支在“司”前加一竖改姓“同”;一支在“马”前加两点水,改姓“冯”。就在我们拜谒司马迁墓的当下,在司马迁墓地的山脚,有一个徐村,村民多姓冯,自称都是司马迁的后裔。  司马迁墓相关知识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精品文档春三月,渭北高原还有些许凉

7、意,路上吆车挑担的老汉后生,地里挎篮挑野菜的女子,都还没有褪去那一身臃肿,路边的白杨依然枯着,不过细看那秃着的枝枝桠桠上,分明已经有了星星点点的鹅黄。太阳却艳艳的,越冬的小麦也绿得浓重绿得实在,我们的车子就在这饱满的绿色中一路向朝韩城原驰去。蓝色的公路牌终于赫然标出韩城市界,我的心不由肃然起敬,眼睛却开始忙乱。四野苍茫,我搜寻着每一片村落,每一幢农舍,每一个沙丘,每一丛枯树,在我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和那个留下了一部五十二万言的《史记》的司马迁还有着某种联系与纠葛。二千多年前的那个太阳,大概不如头顶的这颗这般鲜艳,公元前六四五年的秦、晋第

8、一次韩原大战的旌旗战尘遮蔽了那轮赤红,却将如注如流的碧血泼进这片干旱的黄土,那时,大获全胜的秦穆公与当了俘虏了晋惠公没有料到,五百多年之后,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一个史官会用饱蘸着恋乡之情的笔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