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ID:7046840

大小: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2-02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1页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2页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_第3页
资源描述:

《明清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文学史明代明初诗文吴中四杰:《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这些诗人在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其中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众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高启。台阁体: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发展步入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要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之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创作也可以包容在内。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

2、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台阁体的特点:1.与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关系密切,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甚多;3.与当时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态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在表达一时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总之,台阁体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故其必然将文学引入绝境。南戏:三大传奇:李

3、开先《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落草的故事,系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与《水浒》不同的是,剧作中的林冲基本上是一位主动出击型的英雄。他与高俅、童贯的斗争,都是清醒、自觉而坚毅的。将林冲写成一个忠臣义士,将张氏写成一个孝妇贞妻。剧本的主旨如开首《鹧鸪天》曲所言:“诛谗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纲常。”道德说教的色彩仍是相当浓厚。但另一方面,剧中既寄托了作者自身因遭受挫折而生的愤慨,也反映了他对政治黑暗的亲身体验,与纯粹从教忠教孝立场出发的作品毕竟不是一回事。像“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一类的表白,具有一定的反抗意味。剧中的唱辞偏向于文雅

4、工丽,但雕琢不深,尤其《夜奔》一出,写得苍凉浑厚,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梁辰鱼《浣纱记》取材于《吴越春秋》,把勾践复仇灭吴的历史大事件与范蠡、西施的爱情传说结合在一起来写,剧中的中心人物实际是西施。因西施与范蠡初以一束浣纱定情,故以此为名。这个剧写出了文人的一种浪漫色彩的生活理想:忠君报国,功成身退,才士与美女相偶放浪江湖。在李白诗中,已经常表现出类似的人生企慕。《浣纱记》对历史素材的处理,同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剧本赞扬了范蠡和西施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爱情和幸福的行为,同时也以相当多的篇幅渲染了西施在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时所感受到的深深悲哀,能够使人感动

5、。产生于隆庆年间的《鸣凤记》是一部关切当代政治事件的剧作,或谓是王世贞作,或谓是其门人作,均难确定。作者把以严嵩父子及赵文华为一方的“奸党”和以杨继盛、董传策等人为一方的“忠臣”向两个方向作极端化的描绘,从而维护了嘉靖皇帝的“圣明”品性。把复杂的政治矛盾解释成政治人物道德品质的对立,这是一种惯常的作法,作为历史事实的反映来看,其可信程度是有限的。剧中的杨继盛等人是“忠义”的化身、“纲常”的代表,缺乏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很死板。另外,此剧的语言骈俪雕琢,过多地引经据典,也是一弊。但此剧由于其人物品格是极端化的,所以矛盾冲突显得格外激烈,在当时的戏剧中

6、很少有。传奇: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北曲声腔与元杂剧某些优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传奇”本为唐代短篇文言小说的专称,后世把诸宫调、元杂剧及其南戏也称为传奇,明嘉靖后,“传奇”一般指明杂剧之外,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据《南词叙录》的记载,嘉靖前期流布的主要声腔为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种。明传奇作家,知名者三百余人,傅惜华《明代传奇总目》著录明传奇剧目95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618种,无名氏所作332种。沈汤之争:沈璟是曲学名家,他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对南曲七百十九个曲牌进行考订,

7、指明正误,成为后人制曲和唱曲的权威教科书。他的曲论要点有二: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本色”语言。《词隐先生论曲》有云: “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歌剧,而沈璟所关注的,主要是其歌曲部分,于歌曲又特重声韵之和美,这和汤显祖从戏剧文学的角度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着眼点是不同的。沈璟曾因《牡丹亭》不合他的以昆腔为准的音律要求,将之改为《同梦记》(吴江派中其他人也曾这样做),引起汤显祖强烈的不满。他们的态度当然是偏狭而武断的,不过,不能因此说沈璟对于曲学的研究没有价值

8、。后来的戏曲家对他普遍表示推崇,这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汤、沈之争发生后,许多戏曲家持折中调和之论,被认为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