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ID:70606502

大小:14.9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11-23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1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2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3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4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5页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_第6页
资源描述:

《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白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

2、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

3、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

4、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扩展阅读:李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