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ID:7068353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04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_第1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_第2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_第3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_第4页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

2、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对物质的量

3、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

4、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

5、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

6、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

7、"、"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

8、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