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ID:7099790

大小:31.5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4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_第1页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_第2页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_第3页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_第4页
资源描述:

《“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七七事变”80周年有感:“七七”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珍惜和平  今年是“七七事变”80周年,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正是“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觉醒,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各族民众同仇敌忾,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80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事变发生,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四万万同胞,“地

2、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在抵抗日本侵略的大目标下,实现了历史性地、真正意义上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个论断,从根本上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进步战胜了反动,所以这一胜利是伟大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赢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也正是在这个伟大胜利中,我们党从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真正走向成熟。事实是不可

3、否认的,历史是不容颠覆的。日本帝国主义横行中国,发动侵华战争,不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点燃了二战深重灾难之火。由于当时执政中国的国民党采取先攘内后攘外的愚蠢而败阵的不抵御、不反抗、不驱逐、不打击的政策,结果让日本帝国主义铁蹄长期践踏了中国东北。14年的残酷统治,14年的血泪斑斑,14年的国耻深仇,中国人民岂能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号召、坚定不移倡导和团结带领下,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打响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正义之战。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

4、,8年的浴血奋战拼杀,8年的前仆后继前进,8年的不屈不挠奋起,中国这个二战东方主战场,最终赢得了胜利,打垮了日本,赶跑了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夹着尾巴滚回去了,整个东北回归祖国,整个中国回归和平。还我河山,还我安宁,还我正义,中国凤凰涅槃,新中国让人民站立起来,一路昂首阔步,朝着振兴中华、铸就中国梦远大目标,不懈地奋进。今天,我们重温“七七事变”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无疑就是要铭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结果,是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侵华步骤。罪恶的目的,邪恶的战火,终

5、究酿成了难以补偿的灾祸。我们勿忘国耻,为的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开辟未来,永享太平。同时,也是为了中日两国人民实现睦邻友好,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共同造福于各方,造福于世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国之间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悬殊对比。有资料表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我国仅为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达50万吨,而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仅为4万吨,年产弹药只有几千吨,武器则主要依靠进口。就

6、军队装备而言,日本海军吨位为190万吨,是我国的20倍~30倍;作战飞机有2700架,而我国仅有305架。可以这样说,与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日军相比,中国军队除数量外,几乎全面落于下风。凡此种种无不生动地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落后就要遭受欺凌,自强才有尊严地位。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回望80年风雨历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奴役、被宰割的历史,更“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

7、重要条件”。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只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止日可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