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ID:7188791

大小:32.6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2-07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_第1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_第2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_第3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_第4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___市___镇二小   我校位于___与___交界的偏僻山村,1999年由两个村小和一个完小撤并组成,共9个班,14位老师,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小,也有着农村小学典型的生存状态:学校和教师缺乏自身明确的发展原动力,以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缺乏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市委、市政府“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结对学校——___实验小学的帮扶下,我校打破了原始的生存状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合作基础   城乡学校结对是一种互动,以强扶弱的行为。它需要结对

2、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即需要建立机制,让城市的优质学校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输出,让被扶持学校主动吸取与落实。   1.签订协议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2002年5月24日,我校与___市___实验小学举行隆重的结对仪式,并签署书面协议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即___向“二小”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学理念,为“二小”的教师进行每年一次的培训,两校在教科研上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创设适当的机会,鼓励教师间、学生间找朋友、结对子、搞活动、建友谊。“二小”为“___”提供第二课堂活动空间。   2.寻找共性作为合作的切入点。我校地处农

3、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使班额锐减,自然形成了小班,___则是___市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排头兵。我们就依托这一共性,建立了以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平台的合作模式。 二、积极双边互动   四年来,两校积极利用多层次、多次数高效的双边活动、资源共享,为我校的发展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适时的解决我们所遇到实际问题。   1.“___”输出。结对后,“___”通过观摩、送教、讲座、共研等形式向“二小”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育理念。如我校先后四次集体组织教师去“___”参观学习,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心得,吸收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工作思路。   2.自身内化。我校积极吸收“___”

4、输入模式、理念,利用校本科研对其内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改革行动上。同时,主动搭建平台,依托“___”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年来,我校先后12次邀请“___”和“___”组织的专家组上门示范、指导、论证、规划,促成学校有序发展。如XX年11月“___”的达校长组织了下城区的施阳教研员等五位专家,一对一的给我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3.互通共享。学校结对后,“___”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硬件配置、备课形式、课件资源等内容作为共享领域向我们全面开放,为我们的规范办学提供很好的借鉴范本。 三、多点的延伸拓展   积极的双边互动有效地带动

5、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在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为学校的拓展延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我们又依托“___”融入了多个不同层次的交流圈。   其一,自2002年“___”与我校结对,现在“___”的结对学校已经发展到5个——“靖江二小”、“裘江小学”、“珑玲小学”、“淡竹小学”、“___二小”,从而形成“1+5”这样一个以“___”为龙头的共同体,使原来我们和“___”的双边活动发展成多边互动。   其二,学校在XX年11月26日,被___市教育局确定为“___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与___实验小学、大关小学、刀茅巷小学

6、、崇文实验学校等城区挂牌学校组成了基地学校圈,拓展了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   其三、学校自身快速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与我校类似的农村学校前来参观、交流、学习,逐渐形成了以我校为核心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学习共同体。   这样,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交流圈互相渗透、互相取长补短,更好的使学校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甚至带动周边的发展。 四、城乡结对促进二小快速发展   在这样高效的城乡结对互动中,我校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办学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1.初步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在“___”指导下,我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形成整和绿化,展现宁静而美

7、丽的感觉。(2)教室。鲜花、小鱼、小虫、卡通走进教室,桌椅重新组合,橱柜整洁美丽,让教室充满儿童的趣味,为儿童营造家的感觉。走廊。楼道、走廊的墙壁变成学生的涂鸦地、交流平台、展示的舞台,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活动场所。篮球场,大沙坑,单、双杠、草坪让孩子们享受校园生活的乐趣,找到快乐的感觉。教学设施。先后配置了美术、音乐、科学、计算机等各专业教室;建设了五个多媒体教室,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更适合人的发展。   2.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一支粉笔、一根教鞭,曾经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模式。随着小班化教育人本思想的贯彻,“三化”教学策略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

8、教学手段的引入,都恰如其分的发挥着其显著的效能。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