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

ID:7234625

大小:31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2-08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_第1页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_第2页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_第3页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_第4页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表面活性剂及其增溶应用一、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和分类  1.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苯的表面张力为28.88mN·m-1。当液体中溶解有某种物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一些无机盐和糖类物质可使液体的表面张力略有升高;而一些有机酸、醇、醛则可使液体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当在溶液中加入肥皂、洗衣粉等时,可使液体的表面张力产生显著的下降。凡能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物质都是表面活性物质。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则称为表面活性。但只有那些能使表面张力明显下降的物质被

2、称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表面活性剂也有其鲜明的化学结构特征,它们是由非极性碳氢基团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的分子,碳氢基团可以是脂肪烃碳链(直链或支链),芳烃碳链(包括带有侧链的芳烃基团)或环烷烃等,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则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一般有以下几类:①羧酸及其可溶性盐;②磺酸及其可溶性盐;③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④磷酸基及磷酸酯基;⑤氨基或胺及其盐酸盐;⑥羟基;⑦巯基;⑧酰胺基;⑨醚键;⑩羧

3、酸酯基。在这些亲水基团中,①~⑤类有很强的亲水性,⑥~⑧类亲水性较强,而最后两类亲水性则较弱。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溶解性质,表面活性剂可分为油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但更普遍的分类是根据极性基团的离解性质,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大类。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每类中又可根据亲水或亲油基团分为不同的种类,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分类如表2—13:表2—13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分类名称化学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高级脂肪酸盐RCOOM       磺酸盐    

4、    烷基磺酸盐RSO3M        烷基苯磺酸盐RC6H5SO3M       硫酸酯盐ROPO3M2或(RO)2PO2M       磷酸酯盐R1CONHR2COOM       脂肪酰一肽缩合物阳离子面活       胺盐型RNH2+,R2NH+,R3N+性剂        高级胺盐型烷链碳原子数大于8        低级胺盐型烷链碳原子数小于8       季铵盐型R1R2N+R3R4        高级季铵盐型其一烷链碳原子数大于8        低级季铵盐型烷链碳原子数小于8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R(CH3)2N+CH2COO-氨基

5、酸型RN+H2CH2CH2COO-咪唑啉型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聚氧乙烯型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RO(C2H4O)nH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RC6H5O(C2H4O)nH        脂肪酸聚氧乙烯酯RCOO(C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胺RNHC2H4(C2H4O)nOH        聚氧乙烯烷基醇酰胺RCONC2H4(C2H4O)nOH       多元醇型        甘油脂肪酸酯RCOOCH2CHOHCH2OH        季戊四醇脂肪酸酯RCOOCH2C(CH2OH)3       

6、 山梨醇脂肪酸酯RCOOCH2-C5H6O-(OH)3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蔗糖脂肪酸酯RCOOC12H21C10        基醇酰胺RCON(CH2CH2OH)2R为烃基;M为金属离子或铵离子。  一些水溶性高分子也表现出较强的表面活性,同时具备有一定的起泡、乳化、增溶等应用性能,这些高分子统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果胶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等。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相比,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小,增溶力、渗透力弱,但乳化力强,常用作保护

7、胶体。  二、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1.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正吸附  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水中时,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的两亲性,在水-空气界面产生定向(orientation)排列,亲水基团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在浓度较稀时,表面活性剂几乎都集中在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表面层的浓度与本体溶液中的浓度明显不同,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的表面张力以下。这种现象称为正吸附。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即表面活性可以用吉布斯(Gibbs)吸附等温式定量描述:                式中,Γ为溶质的表面过剩浓度或称吸附量(mol/c

8、m2);C为本体溶液浓度(mol/cm3);σ为溶液的表面张力(N/cm);R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