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

ID:73780021

大小:2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12-25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1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2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3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4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5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6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7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8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9页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_第10页
资源描述:

《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要分析概念的具身认知观在相当长的研究时期,概念、体验、情境三者的关系是各自分割;即使认为存在关联,这种关联也只是停留在诱发的浅层,认为具体的情境诱发了某种情绪,从而促进了某概念的学习与表征。随着具身认知思想逐渐理论化,并得到越来越多和系统性的实验证据支持,具身性的双重意义得到凸显:身体作为活生生的、经验的结构,身体也是作为认知机制的环境或语境。在此背景下,概念的具身性得到彰显,前述三种关系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一、传统概念观的局限包括认知心理学在内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是心理/认知即计算,该传统计算机隐喻的心理论断引

2、申、分解为两个任意性:(1)作为软件的心理与作为硬件的躯体和大脑相互独立;即软件与硬件之间关系任意性。这种身心分离的观点由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证据的积累,基本受到抛弃。(2)高级认知活动的非模态符号与知觉状态是一种任意性关系。感觉系统的唯一功能是把外部世界的表征传递到中央系统,运动系统的唯一功能是履行执行命令。该非模态符号观存在着局限,它忽视符号自身与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状态(感觉、动作、情绪情感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大脑模态特异系统产生非模态符号的再演过程的存在,大脑包含非模态符号的证据也在探索中。非模态架构更多

3、主要从理论上假设认为,认知应该如何工作而对于认知实际如何工作并不十分清晰。以概念加工为例,语义记忆、样例模型、前馈网络,以及扩散网络模型等经典模型,依托节点、连线、基元、扩散术语阐释概念的加工机制,而忽视了这些术语所指的符号与加工主体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概念的传统心理学和哲学观认为,概念是存储的心理表征,使人能够识别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事件,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物体的关系加以界定的。理论上假设,存在一个跨不同范畴的非模态符号表征属性,且非模态符号是语言独立、情境独立、离身的。根据客观性原则,概念是层次化等级性组织的,它等级性预

4、设地反映了对象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质。但是概念的传统观点开始受到质疑。首先,质疑概念的情境独立性。人在不同情境下表征特定属性不同;原型是紧密地与个体性情境联系,并不必然是来源于某概念特定样例的抽象表征。第二,质疑概念的客观唯一性、非模态符号观。本质上,概念不是对象直接的反映。第三,质疑概念的相似性。原型论认为,根据对象是否与原型,或者与一套早已存在的代表性样例足够相似,决定该对象是否属于某范畴,相似性是基于独立、一致抽象特征的匹配或失配的。但是,范畴效应不是基于原型的相似性,而是基于想法的相似性,不是先在的,而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