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ID:73787724

大小:1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10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1页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2页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3页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_第4页
资源描述:

《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计划体制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摘要]计划体制是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一种制度选择。在缺乏市场调节的情况下,计划体制必然形成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和缺乏自主性的微观经营机制。计划体制不仅严重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阻碍了农业和农村发展,并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依靠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关键词]市场化机制;集体耕作制;计划配置机制一、计划体制的确立及其特征(一)计划体制的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计划体制,并非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始构思

2、,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国情的一种“独立自主”的选择,一方面,它脱胎于1940年后在陕甘宁边区形成的“延安模式”,这种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保障了战时供给,可谓“居功至伟”;另一方面,建国初期政权未稳,延续这种战时体制是必要的,从制度实施成本角度看也是最经济的。因此,计划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符合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原理。(二)计划体制的功能与特征为了应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堵策略”以及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独立自主,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新中国建国伊始就确立了“赶超战略

3、”。然而,在一个发展水平低、资源和资本极度缺乏的国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首先意味着要利用一种“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或行政命令,有效集中资源并向重工业倾斜,这就要压缩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其次,计划体制通过“统收统购”等政策机制,人为压低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形成“价格倒挂”;再次,为了实现资源的计划配置目标,国家成立了国有企业和人民公社,这就必然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由此,为了贯彻“赶超战略”,国家确立了由宏观政策体系、资源配置和微观经营机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计划体制,

4、而这三个子体系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三)计划体制决定了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方式从制度构成要素上看,集体耕作制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产权的多级控制性、产权的不可交易性以及产权支配的内部随意性。其中,产权的不可交易性对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的影响最大:首先,人民公社之间不允许土地产权的交易,农地不能在横向组织间买卖、租赁、赠予,它只能在纵向组织间由行政命令进行调配;其次,劳动的自由流动更为困难。严格的城乡隔离制度(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禁止其他非集体和公有制的经济组织存在制度阻止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劳动者本人

5、或者它所属的经济组织――人民公社均几乎没有劳动的转让权和处置权;再次,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