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

[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

ID:77319292

大小:69.7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1-24

[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_第1页
[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_第2页
[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丛刊,悲秋,韩国]《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韩国文集丛刊》中悲秋赋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三大时间悲情模式中,悲秋是其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主题,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秋天到来,季由变迁引发了中国的诗人们对于人生的无限感触、联想,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怀又影响了我们的邻国朝鲜。古代朝鲜的辞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直接或间接地模仿中国的辞赋,但在模仿中又有开拓,展现着朝鲜民族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研究。《韩国文集丛刊》是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辑影印的大型丛书,收录了新罗、高丽、朝鲜朝时期的重要文集212种,是目前收罗最为齐备的韩国文集汇编,其中收录了大量的赋作。本文将对其中的悲秋赋进行探析,试图梳理出韩国悲秋赋与

2、中国悲秋赋的异同。1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一阴一阳之谓道。从《易经》提出这一说法后,阴阳就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维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2000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因此,集中表现阴阳五行思想就是中国哲学构建的宇宙图式,这就是中国文学中的悲秋情结产生的哲学背景。在秋的文化结构中,秋在五行中属金,秋主萧杀,所以在官职上与刑官相应,《吕氏春秋仲秋纪》说,秋天,申严百刑,斩杀必当,这就是春夏为德,秋冬为刑。按阴阳,秋冬属阴,按五德五性,秋属清凉,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将这一切形容为其意肃杀,山川寂寥,因此在秋天难免令生者怀念死者,妻子想念在外的丈夫,征夫行役思乡,

3、或怀古伤今,思故国感不遇,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义和生命意识。所以,史前人类神话思维的拟人化逻辑早已在秋天的景象与生命的衰老和死亡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象征联系。神话思维推动了文学中寓情于景的形成。《诗经》和《离骚》中已经涉及了对秋意象的描绘,通常我们只认为这是悲秋主题的萌芽,其真正的源头应该是宋玉的《九辩》。《九辩》建立了主客观一体的悲秋模式,并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中事物的联想,赋予了秋天以悲剧内涵。草木成熟的同时也意味着衰亡,而人的生命亦然,自然与生命形成了同构模式,春天常与人的青壮年时期相对应,生命的暮年则常指代为秋天,人生一世,就像朝露易晞,草木易凋,如过客般匆匆而过,中国文学的悲

4、秋情结,完全着眼于今世生命的短暂、无常,透露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哀。除此之外,悲秋主题还同个体的人生境遇息息相关,它对生命价值在人生经历中的消解感到伤感,因而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认识社会的价值。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常表现时光易逝、白驹过隙,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因此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功业未成的嗟叹,如杨炎正的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有作者怀才不遇的喟叹,如辛弃疾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捣英雄泪!可以说,这是悲秋主题的升华,超越了对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上升到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杜甫的《秋兴八首》正是这一境界的代表,南宋诗词

5、中的悲秋也常与忧国相联系,正如黄遵宪所说:丈夫感慨关实事,不学楚人儿女悲。2《韩国文集丛刊》中的悲秋赋中国的辞赋早在新罗统一初期就传到朝鲜,发展到高丽中后期,辞赋的创作已经初具规模,但真正繁荣起来是在高丽光宗九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赋被设定为考试科目之一。《东人诗话》载:高丽光、显以后,文士辈出,辞赋四六,浓纤富丽,非后人所及。到成宗时,50岁以下的文臣,每月必须交3篇诗和1篇赋,地方官员每年也要交一定数量的诗赋。于是,朝鲜的士官和学者们都很重视对辞赋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赋的发展。笔者从《韩国文集丛刊》中的赋作里而整理出12首有关悲秋的作品,按照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两类。2.1由悲秋而引发

6、的思考蟋蟀是秋天常见的昆虫,它感秋而鸣,声音酸楚,很容易牵动读书人敏感的神经,听蟋蟀声而悲生命易逝,在中国诗赋中比较常见。李存的《蟋蟀俟秋吟》描写了一介书生正抒发皓首缝腋,恨脩名之不立,叹流光之倏忽之情时,忽然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想到蟋蟀尔其斑质赤翅,变化而成者耶,不飞不走,跳跃而行者耶。露处草食,与世无营者耶,不以喙鸣者耶,在野在宇,随处而寄生者耶,于是引发一番思考,认为时乎未至,守寂寞于一经,时乎既遇,作羽仪于大庭,蔚风云之会合,振名声于雷霆,搏九万而大鸣。最后作者心境平和了,从蟋蟀身上总结了一番道理:日月过鸟,乾坤浮萍,品物万殊,兴化不停,各乘时而自得,俄索然而无迹,乃物我之所共。孰

7、能后天地而不火,所可恃者,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不为得而喜,不以失而伤,安时处顺,乐乎天常。蟋蟀应时而鸣,与世无争,让诗人学习到了为人应乘时自得,不以生死得失而喜悲,顺应天时,乐乎天常。这篇悲秋赋可谓是独出心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金球在他的《秋声赋》中对悲秋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写道:当岁行之向暮,值藤收之司节,洞玉宇之寥沉,淡万象之萧索。秋天是一年之暮,是万物冷落、萧索的时节,朱箔在《古诗十九首诗说》中道:大凡时序之凄清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