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

ID:79144146

大小:18.3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2-09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1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2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3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4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5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6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7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8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9页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_第10页
资源描述:

《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们现在还在讲听闻引导的轨理,包括运心和受行两方面。运心就是在心里每次都作意修显密两种等起。就显乘而言,需要发起广大意乐的菩提心,也就是为着利益一切父母有情,让他们远离苦困苦果,我要取证无上正觉的果位,为此我应当修学大圆满前行的法。修密乘的等起就是要建立清净观,了解到这一切本来是佛,是圆满正等觉的自性,没有杂染的法,因此要观想五种圆满来谛听法。这两部分都做好了以后,再做的是行为方面的引导。第二受行亦分为二:所断之受行;所取之受行。初中又分器之三过、六垢及五不取。闻法时要受持的行为叫做受行。就是我现在真心想

2、受持这样的善妙行为,在断的方面都要励力地断除,在取的方面都要积极地争取。已经有了想受持这种行为的心以后,才进入到受行的修法里面。在所断方面,又要断除器的三过、六垢和五不取。我们的心好比是一个容器,如果这个容器存在过失,那无论听闻多少法,都会造成很大过患。有时是常年得不到法益,有时正法反而变成非法,有时是非常低效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的器有问题。所以在受法以前,必须先明确自己内在有哪些不良因素,会造成我学法过程中出现过患,认识了以后要一一遣除,这样我们才能学一段法有一段的利益。初器之三过者,如云:“耳不属如口

3、覆过,意不持如破漏过,杂烦恼如有毒过。”共为三种器的三过,就像颂中所说:耳朵不系属于说法的音声,就像覆口器的过;心不持住法,如同漏器的过;心相续中杂有烦恼,如同有毒的过。就好比一个容器,如果口不对着倾注的甘露,就不会有一点存留;如果器底有破漏,即使倾注再多,也不会存一点;如果器壁有杂染,即使倒进胜妙的甘露,也会被毒化,变成毒液。所以,为了如理如质地领受胜妙的甘露,需要远离这三种过失。这分别对应学者闻法时的三种过。以下一一解释。初者,于闻法时,自身耳识需不驰散余处,谛听说法者之声。若不如是听闻,则如于覆口器

4、上倾注甘露(原文作汁液或精华),其身虽预法席,然于法之一字,自亦不闻也。首先远离覆器过,是指闻法时自己的耳识需要不驰散在其他地方,一心谛听说法者的音声。也就是要使得说法的音声一句一句通过耳根入到心里,因此,要求一心缘着说法师的声音,这好比容器的口对着倾降的甘露。如果心跑到别的地方去了,那无论说多少,一点都入不到心里。因此,闻法之时要放下万缘,一心谛听法音。这时不允许口里说绮语、东张西望,看别的书或者缘谢谢你的观赏别的声音,这种闻法是没有意义的。二者如是于所闻法,虽自许为闻法解义,然心实未受取。如于破器,纵

5、注甘露终无存留,其法纵闻几许,犹不知置于自身修持。其次要了解什么是漏器的过失。一般人都以为,我听完了很明白,其实心里没有取得法义。这种状况很难检查,他都认为我懂,我听了,没有发现自己的状态,这个就很难办。如果这个不能改变,会导致他一直听一直漏,什么也没得到。但是,人往往被慢心给障住了,实际并没有拿到法就放过去了,这样每一次他的心都是很放松、很无所谓的。看起来好像在听,也好像没有不懂的,实际根本没有领会到法义,心里没有有意地执取到这一次最关键的在哪里,我拿到没拿到?他不做检查,如果没拿到也不做弥补。就今天末

6、世的情况来看,很多人心力非常差,而且对自我评价过高,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导致多年闻法一直处在自欺的状态中。譬如说讲了广大意乐的发心到底怎么做,听的时候好像没有不懂的,但实际一问起来根本就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以为我听到了声音,大概每一旬话也懂了,就以为是持到了法义,实际并没有持到。他的问题就两点:一是慧力不够,不能很明晰地取到法义;其次就是自我评价过高,以为自己懂了,结果每一次听完就放过去了,但是多年以后,对于基本的法义都没有吃到譬如对于《前行》,很多人以为我老早就学过了,但是一问到什么叫等起?不清楚

7、。广大意乐菩提心怎么发?不清楚。或者更细致地问:菩提心到底怎么引起呢?它的缘起如何呢?他也不清楚悲的一分在哪里引起,智的一分在哪里引起。或者悲的一分要怎样修知母、念恩、报恩,以及想把诸母有情安置在佛果等等,这些心里都没有。或者三殊胜,它的必要性何在?为什么一开始要用发心来摄持?什么叫正行无缘殊胜?上中下三种的要求如何?我应该怎么做?后面回向印持又是怎么做?对于这些他都没有取到。往后一级级走下去,每一段法义都有它的中心要点。你没有全部取到,也应该取到其中的要义。当取到的时候,心里会非常明确:今天讲了什么,应

8、该怎么操作,它的要点在哪里,怎么在心上修等等。对这些首先心里必须很清楚,之后才能转入修行。如果听完了以后,根本就没有受取到,就只是落于一种自欺的状态,完全是表面化的东西。他以为的“听到了”,只是说我是一个汉族人,汉语没有一个字听不懂,但过后可能只记得讲的一点笑话,至于法义什么也没得到,这种叫漏器之过。当今时代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下课以后一追问就不知道讲什么了,这当然是典型的漏器之过。谢谢你的观赏不但是漏,而且漏得光光的。如果能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