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

ID:8162202

大小:4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08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_第1页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_第2页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_第3页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_第4页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加坡城市空间布局探究与启示□空间布局专题调研组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面积为710km2,总人口为508万,全岛人口密度为7000人/km2,城市化率接近100%。在历次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逐渐形成了颇具效率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一席,也因此赢得了“小国家,大城市”的一致赞誉。  一、新加坡宏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  (一)城市建成区与人口分布的演变在规划的指导下,新加坡城市建成区和人口分布在过去的4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与城市交通密切互动。1.城市建成区的扩展(1)市域建成区的扩展19世纪初,新加坡海港区和新加坡河口

2、地区的经贸活动十分繁荣,聚居于此的人口大都从事与港口经济和英殖民者军事基地相关的行业,逐渐形成了城市建成区。在二战爆发前,城市经济活动和人口规模已大大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交通支撑,各类城市建设局限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过度拥挤和住房短缺一直延续到战后,成为新政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60年成立的住房发展局通过大规模的公共住房建造活动,开启了新镇建设和组屋提供的新时代。从1960年代起至1970年代,住房发展局建成了女皇镇和大巴窑新镇,在1980年代建成了宏茂桥、金文泰、勿洛南、兀兰、碧山新镇,在1990年代建成了裕廊东、裕廊西、义顺、后

3、港、武吉梅拉等新镇,在2000年代建成淡宾尼、榜鹅、巴西立、蔡膺康、武吉班让、武吉巴督、三巴旺等新镇。随着遍布全岛的新镇建设,新加坡市域内的城市建成区范围从1960年的162.4km2扩展到1999年的324km2增加了近1倍。(2)城市中心区的扩展在市域内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展的同时,1960年代末中心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运动,为中心城功能的充实提升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从1958年至1997年,中心区的面积增加了将近1倍;从1974年至1989年,中心区就业岗位增加了5096个,其中金融商务服务业增加了1.5倍;从1979年至1992年

4、,中心区的办公空间增加了1倍,其中私人部门办公空间增加了1.2倍。2.人口空间分布的演变1947年,新加坡总人口为93.8万,其中城市建成区内居住了67万,超过30万人口聚集于核心区400ha用地内,人口密度达到704.4人/ha。非建成区用地总量为451km2,占到总量的将近70%,人口比重为26%,人口密度仅为5.3人/ha。至1965年,新加坡188万人口中仍有70%以上聚集在以港口码头区为圆心、5km为半径的范围之内,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衡。中心城人口疏解和大规模的新镇建设运动在新加坡人口空间分布中起着重要作用,各新镇分布在中心城东向、西向、

5、东北向三个轴向上并且与中心城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一方面在功能上仍与中心城密切互动,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人口空间的分布格局。由于新镇建设跳出了原有的中心城近域紧密圈层式蔓延,形成点轴式的高密度开发,人口分布表现为跳跃的节点式分布,外围新城成为人口增加的主要区域,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基本保持既有外延边界,避免了近域蔓延的发生。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表现为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高密度地区的重心从原来的港口码头区沿东北轴线方向转移,中密度区域明显增大,在全岛呈现廊道式的均匀分布。总体来说,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由集中走向疏解,人口分布的级差正在逐步缩小,人口空间分布逐

6、渐均衡。(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层次1、静态组织结构新加坡的静态组织结构是由多片区(组团)构成的,大体形成“城市—新镇—邻区—邻里”的空间组织模式。各功能组团配备一定规模和等级的中心,形成多级中心体系,每一级中心具有一定的功能等级和规模等级。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是邻里,邻里通常由4-8幢组屋组成,6-7组邻里组成一个邻区,5-8个邻区组成一个新镇。在1991年概念规划提出之前,各个新镇具有相同等级,是次于城市中心的第二级中心体系。随着新镇人口密度不断提高、中心城功能溢出以及迫于缓解钟摆交通的压力,概念规划提出选取部分新镇中心设立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

7、缘中心,在城市中心和新镇中心之间加入了三个层次来进一步指导功能的扩散和集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这些新增加的中心层次己初具雏形,与新镇及以下的中心层次共同构成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在空间分布上,除生态集中区或大型集水区以外的城市建设集中区中,城市中心、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的分布可抽象为一个沿交通走廊分布的中心体系。中心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腹地范围越广,中心之间的距离越远。在高等级中心腹地交汇的边缘设置多个低等级中心,空间分布十分有序。通过设立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城市中心的部分非必要功能实现了空间的转移,使城市中心具备了等级进

8、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功能上不仅能够更好地辐射上述这些次级区域,还能将辐射范围扩展到新加坡以外的地区。从低等级中心的分布状况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