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

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

ID:8219487

大小:180.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10

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_第1页
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_第2页
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_第3页
资源描述:

《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7/4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谢遂联[1]摘要: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利心既忘,市朝梦亦尽”(白居易《宿简寂观》);“回看市朝[1]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客,矻矻趋名利”(白居易《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1]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入市非求利,过朝不为名”(张氲《醉吟三首》之三)”。这些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诗句尽管都是诗人对于“市朝”与“名利”的否定性表白,却不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

2、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难从中见出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市朝”在此可视为“都市”的代名词,因为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城市的两大组成部分———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城”与“市”:“城”原指城墙,代表着封建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其最高代表是皇城、宫城,也即“朝”,其主要指向是“名”;着佛、道两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市”则是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其主要指向是“利”。“浮名关键词:唐代诗人;都市心态;名利场;多重苦闷;山林田世利知多少,朝

3、市喧喧尘扰扰。车马交驰往复来,钟鼓相催天园情结;内心平衡[1]又臃”(雍裕之《不了语》)”,一代代文人于喧喧朝市之中追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逐着浮名和世利,有的执迷不悟,有的尽管有所醒悟而身不由文章编号:1001-490X(2007)4-176-03己。只有特定的机缘才有可能使他们真正觉悟。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苏,扬州,225009,嘉觉悟机缘可以是疾病,如陆畅《下第后病中》:“献玉频年兴学院文学院,浙江,嘉兴,314000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空。笑看朝市趋名者,不病那知在病[1

4、]中”;又如贾岛《下第》:“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李白曾长安生活数载,杜甫亦十年困守长安,白居易除了百舌,谁醉在花旁?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1]在长安、杭州、苏州等地担任官职之外,还“官秩三回分洛下”孤棹负三湘”。落第已是封建文人的最大痛苦,再加上疾病[1](《喜照密闲实四上人见过》)”,“十五年来洛下居”(《刑部尚在身,更是悲凉之至。然而觉悟恰恰萌于此时。疾病作为介[1]书致仕》)”,并最终终老洛阳。可以说,唐代主要诗人几乎于生与死之间的桥梁,在此成了感悟人生之重要机缘,由落

5、第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体悟到的外在功名的虚幻难求与由疾病而体悟到的主体存诗人的都市经历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其诗歌创作之中,在的危机构成了巨大反差,使了悟更透彻,了悟之后得解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囿于山水诗、田园诗观念,大部分研究者并以此心理优势“笑看朝市趋名者,不病那知在病中。”在田园山林与都市二元对立结构中,只单纯地强调田园山林觉悟机缘也可以是对生命真实存在的某种顿悟:“何况北[1]一面,而忽视了都市的一面,因而对于唐代诗歌欠缺都市角度邙山,只近市朝路(刘驾《效陶》)”;“北邙不种田,但种松与[

6、1]的考察。且不论相当数量的唐代都市诗歌自有其研究之价柏。松柏未生处,留待市朝客”(沈千运《古歌》)”,“洛阳北值,即就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研究和理解而言,如果缺少了都市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这一重要参照角度的对比观照,其研究中的缺陷也是不言而[1]游”(张籍《北邙行》);“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1]喻的。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工作,以唐代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沈佺期《邙山》)”⋯⋯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文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

7、北邙”典故的频繁使用体现了诗人的集体心理,而这一典故理和研究,求教于诸位方家。多与东都洛阳连用,又显示出这一典故与诗人都市心态的紧唐代时间跨度大,不同文人由于具体时代具体境遇的不密关联。北邙山又名邙山,位于洛阳北面,从东周时期开始这同,对于都市的看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唐代诗人大里便成为理想的安葬之地,东汉、西晋、北魏等王朝都将皇家量关于都市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些典故及意象类型,超越具体陵园设置于此,平民百姓也视之为茔域福地。与繁华都市洛作家的具体境遇,反复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这些反复出现的典阳近在

8、咫尺的北邙山,不但在地理上给诗人提供了俯瞰全城故及意象类型累积起来构成了文人对于都市的几种心理范的制高点,而且在死亡的观照下,使为浮名世利奔忙于都市的型。“文学的历史则是集体的时代的文化心理的连续呈现,它诗人暂时地跳出名利此山,直接面对生命的真实存在。但是[2]依赖于集体意识,依赖于对社会集体心理的明彻揭示”,笔又有几人能真正摆脱名缰利锁呢?章孝标在《上太皇先生》感[1]者相信对于唐代文人都市心态的梳理将有助于揭示民族深层叹道:“应怜市朝客,开眼锁浮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